免費小說網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 第283章 小九,要好好學~
  對于竇太后針對黃老學的碎碎念,分坐于殿內的天子啟、賈皇后以及薄夫人,自是連連點頭。

  只是究竟聽進去多少,又認同多少,就是各有不同了。

  ——對于‘什么學說更適合治國’‘什么學說能把社稷治理的更好’這樣的問題,薄夫人、賈皇后,本身都是不大感興趣的。

  只不過這些話,都是出自竇太后之口,二人才禮貌性的‘正襟危坐’,豎耳恭聽。

  再有便是賈皇后,雖然本身對這些事不感興趣,也不敢感興趣,但如今已貴為皇后之身,也總還是要逼著自己聽一聽。

  畢竟對于如今的漢家而言,皇后,也就是太后的儲君。

  至于天子啟,對于這樣的問題,顯然都有著極為成熟且堅定地個人立場。

  短短三兩句話,就想改變天子啟對某一學說、學派的影響和判斷,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事。

  對于這些,竇太后顯然也并不很在意;

  一邊夸贊著黃老學的各種優勢、長處,竇太后慈愛、溫和,又不乏些許嚴肅的目光,卻始終不曾從劉勝的面龐之上移開。

  足足過了有一炷香的功夫,竇太后才終于停止了對黃老學說的無限夸贊。

  隨著竇太后話盡尾聲時,跪坐于竇太后身側的劉勝,也終是徹底繃起了臉,擺出一副‘恭聞皇祖母教誨’的架勢。

  而竇太后在最后的總結性發言,也讓劉勝心中,生出一個接一個的感悟,和對黃老學說更深層次的了解。

  “說來此間種種,不外乎一句:黃老治國,以無為治之,輕徭薄稅,與民休養生息;”

  “在這樣的治國方式下,就算地方郡縣官府什么都不做,百姓也能得到喘息的機會,慢慢改善自己的處境。”

  “——說來,這治國、治政,并非是非要做些什么,才能將天下治理的更好的。”

  “很多時候,官府越想做些什么,就越會讓百姓苦不堪言。”

  “所以,除非能力真的足夠強大,并且對自己即將要做的事有十足的信心,否則,就不應該輕易改動已有的秩序。”

  “一動,不如一靜。”

  “靜,則安;動,則亂。”

  “話說到了頭,其實也就是老百姓嘴里的一句:若非實在必要,就少折騰······”

  道出這最后一語,竇太后不忘稍側過身,含笑對身旁的天子啟稍指了指。

  “就像當年,皇帝剛坐了皇位,就非要急著用晁錯的《削藩策》一樣;”

  “——削藩,是因為再不削,宗親諸侯,就要亡了我漢家的社稷。”

  “所以,就算是拼著社稷顛覆、天下大亂的危險,這藩,也是一定要削的。”

  ···

  “往后,小九遇到事,也要按照這個思路去想。”

  “——事態,是否嚴重到了當年,皇帝繼承皇位時,關東宗親諸侯尾大不掉、蠢蠢欲動于函谷關外的程度?”

  “如果是,那就應該和當年的皇帝一樣,當機立斷,猛藥治重病!”

  “如果沒嚴重到那般地步,但也已經開始動搖宗廟、社稷的根基,那就應該步步為營,徐徐圖之。”

  “如果某件事,并沒有帶來什么弊端、隱患,或者是暫時看不到可能帶來的彼端,那就不必急著改動。”

  “尤其是切實關乎到農戶生計,關系到征收稅、賦,以及征召勞役的事,就更是如此。”

  ···

  “這些,都是我曾經,從先太宗孝文皇帝口中聽來的。”

  “正是借著這樣的治國方略,太宗皇帝,才得到了天下萬民的愛戴。”

  “小九如今,是太子儲君;”

  “將來,也肯定會接過皇帝的衣缽,為這天下民之父母。”

  “——做父母的,在遇到關系著子女生計的事時,都會鄭而重之;”

  “做皇帝,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隨著竇太后最后一句話道出口,長信殿內,只應聲響起一陣輕微的呼氣聲。

  就好像先前,眾人都因為竇太后正在教育劉勝,而不敢喘氣般——直到竇太后說完,先前下意識屏住呼吸的眾人,才終于長呼出一口氣。

  而在竇太后道出這最后一語之后,跪坐于御榻之上的劉勝,卻是若有所思的皺起了眉頭······

  “無為而治······”

  “若非實在必要,就少折騰······”

  面呈郁色的一聲呢喃,只惹得竇太后微微一愣;

  片刻之后,便又帶著溫和的笑容,伸出手,輕輕摸了摸劉勝的頭頂。

  “有什么不懂得,問便是。”

  “我這兒啊,不比皇帝的宣室~”

  “小九到了這長信殿,也不必再講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類的虛禮······”

  似是隨意,又隱有深意的一番話,自惹得一旁的天子啟心下稍一動。

  卻見劉勝仍沉浸在自己的思慮中,皺眉苦思好一會兒,才不解的抬起頭。

  “皇祖母的意思,孫兒都明白。”

  “——凡是官府想要做事,都肯定是要讓百姓操勞的。”

  “比如稅、賦、勞役,都是官府想做某件事,而向百姓征收、征召的。”

  “所以,除非做這件事的好處,大于做這件事時,向百姓征收、征召的稅賦勞役,否則這件事,都是不應該做的——起碼是不應該急著做的。”

  “但皇祖母說起這些,孫兒再想到田叔田子卿,也是黃老學出身,更是即將成為內史。”

  “過去這些年,因為晁錯在內史‘無為而治’,已經讓長安附近的諸般事務,都逐漸顯現出怠惰、雜亂的趨勢;”

  “讓田叔做內史,正是為了要改變這樣的情況,讓內史治理下的京兆,乃至關中重歸正軌。”

  “可若是做了內史之后,田叔也如皇祖母方才所說的那般,奉行無為而治,講究一個‘非必要就少折騰’······”

  說到這里,劉勝適時止住話頭,再次將困惑的目光撒向竇太后。

  而在聽聞劉勝這番解釋之后,竇太后只心下稍安,先前涌上眉宇之間的那抹淡淡憂慮,也在這一刻悄然消散。

  至于劉勝的問題,顯然也難不住早年,在呂太后身邊、在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見慣了大風大浪的竇太后······

  “無為而治,并不是說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問。”

  “——不管不問,那不叫無為,而是叫無能。”

  “真正出身于黃老、對黃老無為之道有鉆研的官員,大都不會是無能之輩。”

  “治理一方百姓時,這些人雖然大多數時候都是什么都不做,但他們也還是會時刻注意治下的情況。”

  “當百姓民安居樂業時,他們會怡然自得的端坐于高堂,說上一聲:無為之道;”

  “在這個前提下,即便是發生一些聳人聽聞的事,他們也都會淡然地說:法無禁止則無咎。”

  “但若是治下的狀況,開始向混亂、動蕩的方向發展,他們就會一改往日平和,成為比法家酷吏,都還要攝人心魄的能臣、干吏。”

  “——因為黃老學說中,緊跟在‘黃老無為’之后的,便是一句:無為,而又無所不為······”

  慢條斯理的給劉勝解釋過‘黃老無為’和‘懶政怠政’之間的區別,竇太后也不忘稍直起身,作勢望向稍遠些位置的賈皇后。

  雖然沒有明說‘這些話,皇后也好好聽聽’,但擺出的架勢,也分明是這么個意圖。

  “黃老學,好就好在只要學了,那無論是俊杰還是庸才,就都能按部就班的將某件事、某個地方管理好。”

  “官員治民如此,朝臣治政如此,太后、皇后掌治后宮,也同樣是如此。”

  “——不多做改動,卻也時刻關注,只要不發生動蕩,就盡量不去管;”

  “待事態即將一發不可收拾,再一舉解決所有問題,乃至是造成問題的人。”

  “這,才是黃老無為,而又無所不為的道理······”

  ···

  在竇太后最后這一番云淡風輕,卻又莫名讓人脊背發涼的話語道出口之后,長信殿內,便陷入了一陣長達二十息的詭寂。

  無論是御榻上,分坐于竇太后兩側的天子啟、太子勝,還是左右相鄰落座于殿內的賈皇后、薄夫人,都不約而同的望向上首主位,那已因老邁而佝僂起的蒼老身影。

  竇太后,其實并不算太老。

  至少在皇室,這樣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女人,不該是這樣一副滿面溝壑、滿鬢華發,脊背佝僂的模樣。

  但這一刻,幾人卻都從這一位老邁的婦人身上,開到了一抹極為獨特的氣質。

  雖然這獨特到令人敬畏,甚至是畏懼的氣質,隨著竇太后落下的話語聲,便一閃而逝······

  “小九,可明白了?”

  良久,竇太后再開口發問時,已然恢復到了先前,那慈愛、親和的溫善面容。

  聽聞此問,劉勝也終是面帶敬意的點點頭,規規矩矩對竇太后深一拱手。

  “孫兒,謹謝皇祖母教誨。”

  “今日所聞,孫兒必銘記于心,但有一息尚在,便絕不敢有一字漏忘!”

  鄭重其事的誓言,卻只惹得竇太后一陣輕笑搖頭,摸索著伸出手,便將劉勝一把拉到身邊,再次枕著竇太后的腿躺下了身。

  待祖孫二人再次恢復到先前的坐姿、躺姿,竇太后才笑著輕嘆一氣,而后漫無目的的望向殿外。

  “田叔田子卿,便是放眼天下,也是如今,我漢家數一數二的老者、大賢。”

  “若只論黃老學,田叔田子卿的名聲、在黃老一學上的造詣,更是無有出其右者。”

  “——就連我的兄長章武侯,到了他田叔田子卿的面前,都得執晚輩禮,尊稱一聲:子卿公。”

  ···

  “至于那田子卿,對小九的安排別無二話,也并非是因為他好說話。”

  “——如果小九胡作非為,那田子卿,當也敢替我、替皇帝,好好教訓一下不屑子孫;”

  “只是由于小九的安排妥當,又得了我和皇帝的首肯,他田子卿,才會那么好說話。”

  “這關中,田叔會治理好的。”

  “今我漢家,也沒有比田叔田子卿更適合做內史、更能壓住長安的功侯勛貴之地,更能讓皇帝放心、更能讓小九的事減少阻礙的人了······”

  聞言,劉勝自再點下頭,表示自己明白。

  隨后,竇太后仍維持著先前的坐姿——仍由劉勝枕著自己的腿、仍將渙散的目光撒向殿外,嘴上,卻開始詢問起天子啟來。

  “內史定了,其他的位置呢?”

  “少府,可得好好挑個合適的人。”

  “別又尋個沒大沒小,拿不住輕重的,給我的孫兒添麻煩······”

  “——母后說的是。”

  “——兒臣的意思:太仆桃侯劉舍,似乎是不二之選?”

  “哦······”

  “劉舍啊······”

  “本事雖不大,好在忠心耿耿;”

  “那就他吧······”

  ···

  “劉舍做了少府,那太仆?”

  “——太仆,兒臣決定啟用袁盎。”

  “——先前,袁盎在長安遇刺,母后一直心懷愧疚,想要彌補;”

  “——此番九卿調動,太仆出缺,袁盎的才能,也足夠擔任太仆······”

  “唉~”

  “我對袁盎的愧疚,是因為梁王。”

  “結果彌補袁盎的,倒成了皇帝······”

  “我這張老臉吶······”

  “——母后言重,言重······”

  ···

  “其他的呢?”

  “太仆、內史、少府都動了,不如趁此機會,將其他位置也動一動;”

  “當朝九卿當中,名不副實、才不及職的,可不止一個少府······”

  “——母后說的是。”

  “——兒臣還打算讓廷尉張歐,到地方郡縣歷練一番;”

  “——留下的廷尉一職,則選個才能符合要求,能應付廷尉事宜的人。”

  “——最好,選個精熟于‘律法’的······”

  “嗯~”

  “張歐這人,心太軟,做不了廷尉。”

  “廷尉的位置,早就該換人了,也就是皇帝心太軟,念著往日的情誼······”

  “既然有了盤算,那皇帝,就自己拿主意吧。”

  “張歐給廷尉留下的爛攤子,可不比晁錯給內史留下的,少到哪里去······”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