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大唐奴牙郎 > 第414章 立威
  送走了柳載,周鈞一個人坐在書房之中,想起臨行前孔攸贈給他的錦囊,索性打開一看。

  錦囊中只有一塊巴掌大的紙片,周鈞原本以為上面只有寥寥數語,卻不料孔攸用蠅頭小字寫滿了整張。

  通讀下來,大意如下。

  沙州之亂,罪不在民,禍起于大族相爭。

  關隴勛貴與沙州豪強必有一斗,前者是為了逐利,后者卻是為了求生。兩廂對比之下,沙州豪強定會死守不退,哪怕因此開罪朝廷,也在所不惜。

  主家承了圣旨,處置沙州之亂,關隴與沙州孰輕孰重,無需顧忌其它,只需思慮何法將來對自己有利便是。

  無論如何處置,沙州之亂乃是隴右變局的源頭,事態不可拖延,唯有快刀斬亂麻。

  看完了這一面,周鈞又將紙片翻了過來,只見孔攸在背面又寫了一行小字:一池渾水,方得騰挪,鷸蚌相爭,才使遠謀。

  周鈞將紙片在火上燒了,又坐下來靜靜思考孔攸的建議。

  孔攸隱約猜到了關隴勛貴和沙州豪強的爭斗,又料準沙州本地人必定會奮起反抗,哪怕與朝廷作對,也在所不惜。

  孔攸在信中,并沒有點明周鈞究竟是該支持關隴勛貴,還是沙州豪強,只是說沙州的局勢不可拖延,應該盡快處置。

  然而,紙片背后的十六個字,周鈞卻看出了許多名堂。

  沙州是大磧商路的門戶,也是周鈞將財產、人力、糧食等等,運向西域的重要中轉站。

  關隴勛貴和沙州豪強,倘若任由其中一家做大,并最終消滅了另一家,那么沙州將會徹底落入一方之手,這對于周鈞日后的計劃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只要沙州一直處于明爭暗斗,雙方才會盡力來拉攏周鈞,使得后者能夠在沙州獲得相當大的政治議價權,并趁著他人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將大批的物資和人員,經由大磧商路,運送到西域中去。

  這便是『一池渾水,方得騰挪』。

  至于后八個字——鷸蚌相爭,才使遠謀。

  相比前兩句,后兩句周鈞看的有些糊涂。

  周鈞能瞧出鷸蚌相爭四字,指的是關隴沙州之爭,但才使遠謀四字,他卻有些吃不準。

  難不成,孔攸觀沙州之爭,還有后手潛伏其中?

  總結下來,孔攸的意見便是,沙州是整個隴右之亂的源頭,必須盡快解決。

  但解決的過程之中,不應任由關隴勛貴和沙州豪強中的任何一方做大,而是應該平衡二者之間的勢力,使得沙州的局勢,維持在一個對抗但不死斗的態勢。

  這樣做的原因,一是使得周鈞可以借勢攬權,二也是方便混淆耳目,利用沙州運輸物資人員去往西域。

  接下來,周鈞花了幾日的時間,理清了沙州的政務。

  最終,作為大磧商路的司管人,周鈞發布了上任之后的第一條通令——廢除王鉷定下的所有苛捐雜稅。商稅標準,重新按照大唐慣例的二十稅一來征收。此外,大磧商路通商,一切偏向唐民、歧視邊民的法令,也一并廢除。

  此條通令一經發出,引得百姓拍手叫好。

  又有人認出了簽署通令的上官,乃是曾經司管大磧商路的周鈞周市監。

  一時之間,周監重回沙州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傳遍了整個大漠。

  很快,周鈞發布了第二條通令。

  但凡涉及互市、關所、營產的不法之事,只要拿著訴狀,通通可以來敦煌府所擊鼓鳴冤。

  這條通令相比第一條,更是在沙州掀起了軒然大波。

  周鈞何許人也,當朝駙馬,開國縣伯,隴右黜陟使,安西節度使。最關鍵的是,大磧商路當初從無到有,乃是他一手主導而成。

  這般的人物,說出去的話,就像砸到地上的釘子,一句就是一個坑。

  他既然敢說為百姓伸冤,那么就絕對不會食言。

  抱著這般的想法,即便是年末時分大雪紛飛,依然有許多百姓帶上訴狀,路行艱難的來到敦煌府所,敲響了門前的鼓面。

  周鈞也不含糊,不管來者是誰,也不管所告何人,訴狀統統留下,案卷一并審理。

  喊冤的鼓槌,被打斷了數根;衙門的門檻,也被人踩爛了一段;府所的堂中,更是燭火長明,通宵達旦。

  天寶十一載除夕過后,周鈞在柳載等官員的協助下,審案逐漸有了結果,在掌握了確鑿證據之后,便開始下令抓人。

  一時之間,州府獄中人滿為患。

  倘若仔細查看,被關押的人大多都來自于關隴的商戶和大族。

  眼見事態發展至此,敦煌郡刺史韋桓終于坐不住了。

  他先是找到周鈞,旁敲側擊,希望后者高抬貴手,揭過此事。

  見周鈞不為所動,韋桓干脆帶著大批出身關隴的下屬,打算直接登門攤牌。

  這一日,周鈞坐在上座,身旁坐著一位氣宇軒昂的中年男子,二人談笑風生。

  堂中有侍女煮著茶,茶香彌漫,使得人精神一震。

  那中年男子深吸了幾口氣,不由嘆道:“這云茶當真是不同凡響,只需滾水一沖,生出的茶香,居然如此濃郁。”

  周鈞看向那中年男子,笑著問道:“郭軍使,你先前職事朔方,可曾聽說過這云茶?”

  郭子儀向周鈞拱手道:“有所耳聞。”

  周鈞笑了笑。

  朔方西受降城有互市,專門與漠北部族交易馬絹和茶葉。而郭子儀之前任職的橫塞軍,就駐扎在西受降城的附近。從王忠嗣擔任節度使開始,周鈞感念與朔方軍的交情,名下的茶坊就一直向朔方軍低價供應著云茶,用以補貼軍中糧餉。

  所以,郭子儀曾經任職橫塞軍使,必定知曉朔方軍承了周鈞的恩情。

  周鈞沒有在這個話題上過于展開,而是問道:“吐蕃大軍眼下駐扎在龍勒山口,開春時必定來犯,郭軍使可有計教我?”

  郭子儀正色道:“駙馬,郭某上任墨離軍使以來,領兵巡視了三危、鹽池、陽關等地,沙州各地民心渙散,當下……”

  話音未落,門外傳來了下人的告聲:“駙馬,韋刺史攜了不少州府官員,前來拜訪。”

  聽見這話,郭子儀一愣。

  周鈞皺眉,一言不發。

  郭子儀思慮片刻,提議道:“駙馬,郭某不如先行告退?”

  周鈞瞧了郭子儀一眼,說道:“韋刺史來尋我,怕是為了公事,郭軍使不妨留下聽聽。”

  郭子儀無奈,只能留下。

  不多時,韋桓攜著十數名官員,氣勢洶洶的入了堂中。

  瞧見郭子儀在場,韋桓也是一怔,但很快便記起了正事。

  向周鈞拱手行了一禮,韋桓接著說道:“駙馬否了之前的稅賦條例和互市關引,此舉雖然有朝令夕改之嫌,但畢竟也是事急從權,吾等并無異議。但是,駙馬又慫恿百姓濫告,豈不知,此舉正中敵人下懷。沙州當地人未經教化,又有不少與吐蕃勾連的奸詐之徒,敦煌城如今亂成一團,牢獄之中皆是大唐子民,駙馬難道就不擔心民心背離,無人可用嗎?!”

  郭子儀聽完,面色尷尬。

  這哪里是來商議公事的,分明就是來興師問罪的。

  郭子儀只能站在原地,眼睛看向窗外,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周鈞坐著,臉上的表情絲毫未變,一邊品茗,一邊問道:“韋刺史這般說了,那你們呢?都是一樣的想法?”

  跟隨韋桓的十幾位官員,有人點頭,有人察覺氣氛有些不對,猶豫不決。

  周鈞向身后的孫阿應打了個手勢,后者離開中堂,很快又帶著一群親兵,搬來了小山一般的案宗。

  周鈞放下茶杯,指著官員中的一人說道:“蕭士賢,武威郡司馬,天寶十載五月初九入夜,族兄指使家丁放火焚毀宅地,致使鳳元村三十九戶無家可歸,土地無主。”

  周鈞又指著另一人說道:“鄭岙,武威郡承議郎,私制輿圖,栽贓窠山何家,以謀叛之罪,流何家上下五十一口。又借安民屯田之由,侵吞土地,收為己有。”

  堂中十來位官員,周鈞一個一個叫過去,每一個人不是犯罪,就是行為不檢。

  被周鈞叫到名字的人,雙腿癱軟,跪倒在地,不停的求饒。

  到了最后,堂中跪倒一片,只有韋桓一人還站在原地,臉色慘白,搖搖欲墜。

  周鈞冷冷瞪了他一眼,從卷案中找到一本奏疏,反手直接甩在了韋桓的身上,口中大喝道:“念!”

  韋桓顫顫巍巍打開奏疏,只看了一眼,整個人就徹底崩潰。

  這本奏疏,乃是他親手所寫。

  內容是彈劾周鈞僭越行事,禍亂政務,延誤戰機,致使沙州局勢惡化。

  只是,這本奏疏是他前幾日剛剛寫好,收在家中書房,打算今日會面結束,就找下屬們共同署名簽押,再快馬寄往長安,呈給圣人。

  韋桓也不知,哪里出了紕漏,這本奏疏居然跑到了周鈞的手中。

  堂中跪伏在地的官員們,痛哭流涕,丑態盡出,只是自稱被蒙蔽了心智,又哀求駙馬開恩。

  周鈞瞧著這些官員,心中惱怒,當堂喝道:“一群滿肚草包的蠢物!平日里只知魚肉百姓,惹得渾身是膻,居然還有膽子跑來和我叫板?!當真不知道死字怎么寫嗎?!”

  聽見這一聲大喝,官員們嚇得噤若寒蟬,其中有人年事已高,又憂懼攻心,居然直接暈了過去。

  周鈞又將視線投向韋桓,冷笑道:“至于你,韋刺史,你可真有膽量啊。你和王鉷共事之時,做過的那些丑事,全部記在賬本之中……眼下是多事之秋,我本來還想放你一馬,不料你卻自尋死路……”

  聽見這話,韋桓閉上了眼睛,心中清楚,自己算是完了。

  待府衛們押走堂中的官員們,周鈞命下人收拾一番,重新上茶。

  瞧過了適才的一幕,郭子儀心中凜然,再看向周鈞的時候,眼神也變了許多。

  周鈞和顏悅色,仿佛剛剛什么也沒有發生過一般,只是喊郭子儀坐下喝茶。

  郭子儀小心坐了下來,猶豫再三,終于向周鈞問道:“駙馬,武威郡的那些犯官,您打算如何處置?”

  周鈞看向郭子儀:“依你之見,應當如何處置?”

  后者拱手道:“某乃是一介武夫,實在是不知。”

  看著郭子儀諱莫如深的表情,周鈞在心中暗暗笑了一聲老滑頭,開口說道:“韋桓與王鉷勾結,罪證確鑿,當是首惡。”

  郭子儀:“那其他官員呢?”

  周鈞:“只要所犯之罪,不在十惡之內,我便打算將其案宗,快馬送至犯官的族家,至于如何處置,就留給他們自己決定。”

  郭子儀聽完,點頭嘆服。

  二人煮茶交談,足足又有半個時辰。

  之后,郭子儀告別周鈞,出了府所宅院。

  門外一直候著的典吏,瞧見主官出門,連忙迎上去說道:“剛剛瞧見府衛押了不少官員出門,某以為府中生變,正惴惴不安,軍使平安無事就好。”

  郭子儀回頭看了一眼,長吁一口氣,接著嘆道:“奇哉,怪哉……二十來歲的小郎,沒有世家的背景,又不曾蔭得祖輩之功。一介奴牙郎,僅僅靠著手腕和智謀,居然成了帝婿,甚至還得以外職領兵、大權在握。放眼大唐百年,卻是絕無僅有的一人罷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