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二百一十一章:廢立國王,震懾海外
  天界寺。

  后山禁院。

  禪房內。

  道衍和尚聽了朱棣講述的煩惱,左手落下一枚黑色棋子,右手撫須道:“眾使者來這一招,分明是向陛下保王景弘,可見王景弘在海外影響不小啊!”

  “其實朕也知道王景弘并無大過,但他不該袒護亞烈,朕怕人心不穩。”

  朱棣按下一枚白色棋子,隨后發現再走幾步就會成為和棋,于是不耐煩的道:“又是和棋,不下了。少師,陪朕出去走走。”

  片刻后。

  兩人一前一后來到了院子里的涼亭下。

  道衍和尚左手撥弄著檀木佛珠,右手撫須道:“使者保王景弘,自有他們的一番道理。一是大明船隊的確造福各國,二是擔心陛下換了國使,因此改變國策,為了他們的利益不受損,才不得不出此計策。”

  “朕巡洋出海,為的是國強民富,和睦友邦。”

  朱棣頗為無奈的說道:“可現在卻鬧得有些雞犬不寧。”

  “陛下且消消氣,如今這個局面,乃是大明恩威四海所必須經歷的考驗,辦不好的話,開海之成果恐怕將消失殆盡。”

  道衍和尚勸慰道:“反過來說,若辦好了,大明開海之舉,從此之后,將會打開一片新天地。”

  朱棣沉聲道:“高煦建議朕將亞烈拘押在大明,然后從錫蘭山國王室之中選擇一位賢者為錫蘭山王,少師覺得此策如何?”

  道衍和尚眼前一亮,驚訝道:“太子真這樣說?”

  “這是自然,朕可是一言九鼎!”

  朱棣對道衍和尚的吃驚不太理解,忍不住問道:“少師如此反應,卻是為何?”

  道衍和尚面露喜色,道:“老衲要恭喜陛下啊!”

  朱棣掃蕩漠北,平定西域這兩件大喜事,道衍和尚已經恭喜過了。

  老和尚甚至毫不吝嗇的夸贊朱棣憑下西洋、平西域、蕩漠北之功,已經超越漢武帝與唐太宗。

  因此,朱棣見道衍面露喜色,更加奇怪的問道:“少師究竟想說什么?”

  “太子所獻之策,內含王霸之道,實在是處置亞烈與錫蘭山一事的上上之策!”

  道衍和尚解釋道:“錫蘭山相比之大明,自然是海外彈丸小國。可其國卻能在短短數日聚兵五萬,更是縱橫孔雀海多年,掠奪來往商船,而未嘗一敗。而今我大明兩千名將士,敗其萬軍,奪其都城,俘其國王。”

  “若依太子之策,拘廢舊王,另立新王。廢立之舉為霸道,興滅繼絕為王道。豈不是王霸并用?”

  朱棣聽著聽著臉上也浮現了毫不掩飾的喜色,下意識撫須道:“朕也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高煦能成長到如此地步,竟然會用王霸之術了。”

  次日。

  早朝。

  奉天殿。

  “來啊,宣讀郡縣西域詔!”

  朱棣端坐在金臺龍椅之上,大手一揮,高聲道。

  兩名禮官一左一右,分別從東西兩個角門下走出來,躬身疾步來到大殿丹陛下的中間。

  禮部尚書鄭賜躬身出列,手持一卷厚厚的明黃色詔書,來到兩名禮官中間,開始宣讀長達數米的詔書。

  “朕祗奉皇圖,恪遵成憲,弘敷至化,期四海之樂,康永保太和,俾萬物之咸,遂夙夜兢業,弗敢怠遑,仰惟皇考太祖高皇帝混一天下,懷柔遠人。”

  “逆賊忽歹達,弒殺亦力把里汗王,侵占大明國土,蠢茲兇豎,積惡如山,四海之所不容,神人之所憤怒,朕不得已興師,期伐罪吊民,將興滅而繼絕。”

  “乃命總兵官征西大將軍西寧侯宋晟等率師二十萬討之,深入逆境,桓桓虎旅,威若雷霆,業業兇徒,勢如拉朽,三百萬之眾,須臾而盡,四千里之國次第皆平。其國之官吏耆老人等咸稱沙迷查干王室苗裔皆為忽賊殺戮已盡,無可繼承,又稱西域本為中國郡縣,淪污夷習,及茲有年,今茲掃蕩污穢,愿復古郡縣與民更新。”

  “朕俯狥輿情,從其所請,置北庭都指揮使司、北庭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北庭等處提刑察按察使司、安西都指揮使司、安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安西等處提刑察按察使司、蒲昌都指揮使司、蒲昌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蒲昌等處提刑察按察使司及軍民衙,設官分理,廓清海徼之妖氛,變革遐邦之舊俗,所有合行事宜條列于后。”

  “天山以北為北庭所轄,下設庭州、伊犁、瀚海、金滿四府,天山以南為安西所轄,下設龜茲、疏勒、于闐、碎葉四府,原關西七衛及吐魯番、羅卜地區為蒲昌所轄,下設吐魯番、哈密、樓蘭、安定四府。”

  蒲昌海自漢至唐稱為蒲昌海,又名鹽澤、牢蘭海、泑澤、輔日海、臨海、蔥嶺河、于闐河合流后注入,為當時東西交通主要路線所經。

  漢文明能稱之為海,可見當年的水域面積多么廣大。

  《漢書西域傳上》:“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

  可見這里曾經碧波萬頃,水鳥和鳴,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蒲昌海的西南方就是樓蘭國。

  在漢代時,樓蘭因絲綢之路興旺發達,無數東西方的客商在此打尖住店、交接貨物。

  在貿易和稅收的帶動下,樓蘭迅速壯大,其富庶的城池和關鍵交通要沖之位置,使之成為匈奴與漢王朝爭奪的焦點。

  但是,從西晉末年五胡之亂開始,絲綢商路因戰亂基本廢止,中原王朝尚且不能自保,更何況遙遠的西域了。

  至此以后,樓蘭或者說鄯善已不再頻繁出現在史書上,只能從零星的記載中可以看到鄯善一直保持著對中原政權的朝貢。

  后來到了北魏時期,柔然、北魏以及附屬部族在西北的反復廝殺,鄯善作為一個國家終于衰落乃至消亡。

  禮部尚書鄭賜吞了口唾沫,仍舊繼續宣讀詔書。

  “亦力把里王沙迷查干為逆賊忽歹達所殺,犯于非命,宜與贈謐,慰其幽冥,其子孫宗族有為忽賊所害者,宜贈以官,有司皆具名來。聞沙迷查干子孫既為忽賊盡戮,宗祀廢絕,有司宜與建祠其墳墓蕪廢宜與修治祠墳,各給民三十戶供祭埽。”

  “三省官吏軍民人等為忽賊驅迫死亡者眾,暴露可憫,有司即為埋,三省郡縣官吏皆沙迷查干氏舊人為忽賊威脅,本非得已,詔書到日,凡在職役者,悉仍其舊。”

  “然民久染夷俗,宜設官兼治教以中國禮法,忽賊為政苛猛,毒虐其民,今悉除之,宣布朝廷政令,以安眾庶。”

  “三省各處關隘有結系人民守把營寨,及逃避域外者,詔書到日,即便解散,其民罹忽賊困苦已久,有司宜善撫恤,使安生業,無致失所。其官吏軍民有為忽賊所害或黥刺徒配或全家流徒不得其所,及一應被害之人,詔書到日,悉放回原籍復業,所在有司,即便起發,毋得停留。其有囚系于獄者,即時放遣。”

  “三省境內,凡有高年碩德,有司即加禮待,及鰥寡孤獨之人,無依倚者,為立濟院以存恤之。有懷才抱德可用之士,有司以禮敦遣至京,量才于本土敘用。”

  “三省與帖木兒國、北元等處接界,宜各守疆境,毋致侵越,亦不許軍民人等私通境,違者依律治罪,于戲威武再揚,豈予心之所欲,元惡既殛,實有眾之,同情廣施,一視之仁,永樂太平之治,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鄭賜宣讀完畢,隨后又有一名禮官躬身走過來,遞給他一份新的詔書。

  于是,他便接著開始繼續宣讀。

  “封賞平西域有功將士詔,追封故都督同知平鄉侯張玉為定亂克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平郡公,謚忠顯。追封都督僉事火真為定亂克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同安鄉侯,謚壯毅,蔭一子為都指揮僉事。”

  “追封故都指揮使譚淵為定亂克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崇安鄉侯,謚壯節,蔭一子為衛指揮使。”

  “加封曹國公李景隆為定亂克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少傅,賞銀圓三千兩,綢緞三十匹,金鈔六千圓。”

  “升淇鄉侯丘福為淇縣公,升寧遠鄉侯何福為寧遠郡侯,升成亭伯朱能為成縣侯,各賞銀圓兩千兩,綢緞二十匹,金鈔三千圓…(此處省略一千字)…”

  待鄭賜宣讀完畢,朱棣朗聲道:“宣海外各國國君及使臣覲見。”

  禮官接著把朱棣的話重復了好幾遍。

  隨后眾南洋與西洋各邦國使臣依次有序上殿。

  “再把亞烈苦奈兒帶上來!”

  等雙手被綁住的亞烈被錦衣衛帶上殿后,朱棣看著殿內眾人道:“各位國君,各國使節,還有諸位臣工,對于如何處置亞烈苦奈兒,今日皆可盡情坦言。朕與諸位議一議,是為了求得公正。”

  “陛下,亞烈為奪財物,舉兵殺人,罪大惡極,外臣努里塔建議將其誅殺。”

  柯枝國使臣躬身出列,用不太流利的漢話說道。

  “努里塔,你不過是個膽小如鼠的懦夫,你愿意做大明的走狗,我可不愿!爾等小輩不去自強,甘當大明的附庸,人無骨氣,國無尊嚴。你們還有何臉面站在這里指手畫腳?”

  亞烈大聲嚷嚷道。

  “陛下,大明自永樂開元以來,廣交四海邦國,大明船隊更是遠走海外諸邦,將大明天子的恩澤廣播四海,海外各方無不簞食壺漿,以禮相待,唯有亞烈苦奈兒偷襲船隊,殺我官兵,此人罪大惡極,必須斬首。”

  御史桂湛躬身出列道。

  朱棣當然清楚海外邦國的國王不能輕易誅殺,他只是要借勢擺明亞烈苦奈兒的罪行,再加以特赦,恩威并施。

  魏國公徐輝祖躬身行禮道:“陛下,大明三百零五名官兵被殺害,這是對大明全體官兵的羞辱,對我天朝上國的冒犯。臣以為,亞烈苦奈兒不僅該殺,錫蘭山國還應該賠償我大明船隊所受的損失。”

  “亞烈,你的所作所為,自有公論。”

  朱棣看著亞烈,沉聲道。

  亞烈大言不慚道:“什么狗屁公論,他們這些人不過是大明的附庸,仰人鼻息而已!我若是大明皇帝,他們同意會心甘情愿當我的走狗。畢竟,弱肉強食,勢大壓人,才是世間的真理。”

  朱棣問道:“朕問你,錫蘭山是否禁食牛肉,而且嚴禁殺牛?”

  “對,這是本國的佛律國法。”亞烈如實回答道。

  “朕對錫蘭山的禮俗,一知半解,班門弄斧,諸位請勿見笑。”

  朱棣看著眾臣,先說了一句,然后盯著亞烈道:“亞烈,貴國敬牛如神,就是因為真心向善,禮敬終生。牛性溫順,任勞任怨,終生為人耕耘,所取者不過是清水綠草。”

  接著,他起身高聲道:“牛與蕓蕓眾生,皆上天所造。人若依自身強大,任意屠宰生靈,與畜生有何區別?所以,強權勢大不能欺壓弱小!朕派船隊出海巡洋,舉的是仁義之師,途中掃蕩海盜,還沿海太平,走的是友善之路,禮遇萬邦,厚往薄來,不貪他國一寸土地,不奪他國私人財物,是為了除惡揚善,維持四海清平,共同繁榮發展的天朝秩序!”

  此時此刻,亞烈苦奈兒被朱棣的胸襟給震懾住了。

  “你是錫蘭山的國王,理應為本國的子民造福,不應該讓麾下士兵出去掠奪他人財物,到處作惡,你本人更不應該做一個不仁不義的罪魁,為貴國禮敬神牛的仁德所不齒。”

  朱棣高聲道:“大明天朝以德報怨,朕在此宣告,讓錫蘭山的臣民來決定亞烈的死活。朕要從錫蘭山國王室之中,選擇一位賢者,擔任新任國王。”

  他這話一出,在場的海外邦國皆受到了巨大無比的震撼。

  大明兩千名將士,敗錫蘭山數萬戰兵,奪其都城,俘其國王,而今大明皇帝廢錫蘭山舊王,另立新王,實在是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胸襟與威勢。

  “你,真的不殺我?”亞烈驚訝無比道。

  “朕不但不殺你,還要派人送你回國。來人,帶亞烈下殿。”

  朱棣揮手道。

  “陛下,亞烈并非不知己罪,只是以為此次被拘押在大明,有死無活,才口出狂言,以求速死,得以體面。陛下胸懷天下,恩澤四海,以德報怨,寬厚無邊!”

  亞烈說到這里,屈膝跪下,恭敬至極道:“罪人亞烈苦奈兒懇請陛下將我斬首,以此頭顱警示四海各邦!本人心服口服,絕無怨言!”

  “亞烈,朕給你一條活路,不予處死,正體現了上天的仁愛之心,應驗了佛祖終生同仁的善緣。朕放你回去,希望你能引以為戒。你侵擾我大明船隊之事,已經成為過去,但它不應該煙消云散。”

  朱棣走下丹陛,來到亞烈身前,緩緩說道:“朕要在錫蘭山樹立一座英靈碑,以后每年朕都會派人前往錫蘭山,在三月份與貴國一同祭奠這些被你殺害的大明將士。我們雙方要用世代的友好,告慰這些將士的亡魂!這座英靈碑,當為萬世所存,為子孫所牢記!”

  “罪人亞烈苦奈兒一定洗心革面,改過自新,回去后告訴子孫,錫蘭山愿與大明永結同好,永世稱臣!”

  亞烈以頭觸地,恭聲拜道。

  “我等愿與大明永結同好,永世稱臣!”

  其他海外諸國受到亞烈與朱棣對話的感染,紛紛躬身行禮,用漢話說道。

  “王景弘?”朱棣高聲道。

  王景弘躬身出列道:“微臣在。”

  “你官復原職,備船,替朕送亞烈及各國使節回國!”

  朱棣吩咐道。

  “遵旨。”王景弘領命道。

  朱棣看著殿內諸邦國國君及使臣,大氣磅礴道:“你們都是我大明的客人,來而不往非禮也,朕將派王景弘再次下西洋,遍訪各邦,互通貿易,共享太平!”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諸邦國國君及使臣齊聲道。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