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29章 第一次交手(下)
  “格爾德,你必須給我一個充足理由,你就這樣眼睜睜看著明政府的軍隊在北港登陸?”

  巴澤爾中校是臺灣總督下轄,也就是揆一手下軍銜最高的軍官。

  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力量十分特殊,既有鮮明的雇傭性質,又帶有官方性。

  簡單來說,他們內部的軍銜和荷蘭海軍之間,是共通的,但由于其雇傭軍的性質,卻遠遠沒有海軍那樣管用。

  一般而言,能被發配到殖民地當指揮官的,都是海陸軍里被排擠的邊緣人物,除非真立下啥滔天功勞,基本也就與國內上層社會絕緣了。

  比如巴澤爾,他并非荷蘭人,而是德意志人,但這年頭的德意志,還是一個四分五裂,諸侯割據的“神圣羅馬帝國”。(當然,神羅并不等同于德意志,法國大革命以前,歐洲還沒有民族主義思潮,包括德意志在內歐洲民族都還沒有獨立意識)

  也正因為于此,德意志地區基本就成為了歐洲各強國雇傭兵的主要來源,尤其是如荷蘭、丹麥這種人口較少的“雖小但強”國家。

  巴澤爾,便是這樣一個雇傭軍官。

  既然是雇傭兵,首要任務當然是撈錢

  所以當得到揆一明確命令后,巴澤爾只是在油村擊潰了郭懷一,也不管對方殘兵還在往北逃,就先帶著幾百雇傭兵在臺南各處劫掠了。

  結果這還在新港社那邊搶得起勁,格爾德就派來報信,說是明軍艦隊登陸了。

  巴澤爾聞訊立即放下壇壇罐罐,往這邊趕來,同時詢問到底來了多少明軍。

  他并非對明軍一無所知,當初料羅灣之戰,東印度公司是和明軍交過手的,確切的說,是和鄭芝龍。

  結果自不必提,九艘蓋倫船全軍覆沒

  從而給東印度公司留下的印象就是,雖然明軍的火器和戰船相較于voc(東印度公司簡寫)要簡陋許多,但技戰術并不落后,甚至由于夸張的兵力優勢,往往能把voc船只包圍殲滅。

  但巴澤爾最先得到的消息,從北港登陸的明軍只有兩三百,便急令格爾德先阻擊明軍,防止對方更多的兵力投送。

  但真等到第二日巴澤爾帶著剩下近千雇傭兵抵達北港。

  眼前所及列隊完成的明海軍步師,至少不下千人。

  面對巴澤爾的指責,格爾德卻是無奈

  “中校閣下,難道你看不到這些明人的手中的武器嗎?那不是鐮刀和木棍!”

  之前格爾德手中不過兩百號追擊多日,疲乏有加的雇傭兵,以及千余烏合之眾。

  當那些土著打手被對方一次齊射擊潰之后,他就明白事態的嚴重性了。

  好在這時候的北港,還沒有被大范圍開發,故而明軍登陸速度很慢,只能用平底小船不斷往岸上運。

  不過由于臺灣本來就是鄭氏集團當年老巢,倒是省去了探明水文,避免擱淺的工作難度。

  “無論如何,至少應當將眼前這些人趕下海!按照之前明政府的習慣,這種從內陸大規模出擊并非他們的常態,大概是鄭成功自己干的。”

  “只要我們撐過這一波,總督已經讓人去廣州市舶司和明人交涉了。”

  直到此時,臺灣當局的荷蘭總督府依舊不相信明廷會對自己動手。

  畢竟荷蘭對于臺灣的控制并非一兩年,而是已經三十多年了

  臺灣自明初以來,就沒有納入過明廷的行政建制,天啟、崇禎都沒意見,沒道理現在就突然有意見了。

  在此之前,對于明廷而言,臺灣一直只是“大琉球”而已,大概和緬北那些邊緣土司地位差不多。

  -------------------------------------

  在兩名小鼓手的鼓點之下,一面紅白藍三色,宛若“倒立”的法國國旗,揮舞在最前方。

  后面,千余荷蘭voc雇傭軍列為六排縱深方陣,緩緩靠近。

  這些來自歐洲各地的逃亡犯、賭徒所組成的隊伍,還算經受過良好的軍事訓練,隊列一板一眼。

  身上大多只是布甲和皮甲,只有最前排的士卒和軍官會裝備鐵制甲胄。

  逐步向岸邊的明軍壓來

  負責指揮的明軍參將頗為驚奇

  因為他還是第一次遇到和明軍一樣,幾乎只裝備火銃、長矛兩種武器的軍隊。

  而驚訝的又何止明軍?

  巴澤爾總算理解格爾德之前所說的話了

  對面的黃種人軍隊,與之前他在東南亞和臺灣島上看到的那些,或是前些年從同僚嘴中聽說的版本都完全不同。

  在為首軍官的一聲奇怪哨音后

  整支隊伍迅速整頓列隊,將槍口遙遙對準自己這邊,其間毫無喧嘩和雜音。

  這個年代,無論中西方,絕大多數的軍隊,都還處在“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模式,

  作為一名軍官,他當然明白這樣的紀律性意味著什么

  因為他見過

  十七世紀對于歐洲而言,實在太重要了

  就在十年前,卷入了大半個歐洲的三十年戰爭結束,不禁帶來了改變歐洲乃至世界命運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也帶來了被后世史學家稱為“歐洲軍事革命”的變革。

  過去騎士—農兵的封建軍事體系被徹底摧毀,真正的常備軍和義務兵役制登上歷史舞臺。

  其中,走在最前列的,并不是荷蘭,而是法國

  第四代孔代親王,即路易二世,在戰爭中所建立法國常備軍,給當時在神羅軍隊中效命的巴澤爾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整肅的步兵隊列,寒光泠泠的刺刀與長矛,簡直與眼前一模一樣!

  “向前二十步!”

  明軍參將一聲竹哨,隨后號角嗚嗚傳令,整個千人隊列,整齊往前邁出數十步停下。

  寂靜無聲

  巴澤爾也只能硬著頭皮,在不斷的鼓點聲中,帶著手下邁開雙腿,和對方一樣,以橫隊接近。

  明軍自光烈元年軍制改革,光烈三年后開始向全火器軍隊發展。

  直到此時,才第一次遇到真正的線列步兵戰斗

  “預備!”

  “預備!”

  不同語言的命令同時在雙方軍官口中下達,此時兩軍相距不過四十步

  那些個土著,以及郭懷一的潰兵,都只是遠遠望著,看著這邊劍拔弩張肅殺的神仙打架態勢,根本不敢靠近。

  就在此時,精神緊張的巴澤爾好像發現了什么

  對面的明軍,怎么不點火繩啊......

  堅硬的燧石在扳機和簧片的帶動下,劃過金屬的顆粒火藥凹槽

  飛揚的火星伴隨著刺鼻煙霧

  “砰砰砰......”

  御前海軍,光烈十年全軍換裝,第一個裝備新式燧發槍的部隊,就這樣迎來檢驗自己的時刻!

  其實此時的歐洲,也已經開始推廣燧發槍了,只是voc這種邊緣單位見不到罷了......

  “換!”

  荷軍這邊還使用火繩槍,其實兩者裝填時間相差不大

  關鍵在于,過去火繩槍射擊,長長的火繩十分笨重,相較而言燧發槍要精簡得多。

  而且不用擔心因為風吹導致火繩熄滅,相對潮濕一些的環境也能使用

  更重要的是,減去火繩以后,士兵排列的密度能夠大大增加

  同等隊列能夠塞進更多火槍,增加火力投送密度

  比如現在,荷軍一千二百余人,列為六排,而明軍千人,只列三排,隊列長度卻是差不多

  也就是說,同等隊列下,明軍的火力密度,要高出三分之一以上

  “砰砰砰......”

  炒豆般槍聲中,硝煙迅速彌漫,雙方隊列邊射擊,邊前進,邊裝填。

  明軍使用清一色的定裝彈藥,裝填速度很快

  四十步,三十步,二十步

  每一步的靠近,都有數十具尸體倒下

  慘叫聲、哀嚎聲在雙方隊伍中不斷發出

  近代戰爭,就是意志力的比拼

  終于,抵達到十步以內

  巴澤爾人都麻了

  他們本來就不是什么正規軍,平時最多也就欺負欺負土著,連鄭芝龍那種硬茬子都不敢碰,哪里能和這可與孔代親王那種歐洲強軍硬碰硬的存在相提并論?

  一到三十步內,傷亡過百的荷軍隊列就已經開始散亂,對方的火力密度超乎己方料想,開始有人潰逃。

  只是在人群的擁擠的慣性,和軍官勒令威脅下,繼續往前

  剛進入十步以內

  巴澤爾只看見十幾個小黑點冒著煙向自己這邊投來

  然后的事情,他就不知道了......

  只聽得一聲凄厲爆炸,自己的身體伴隨火光飛速往后傾倒

  依稀能瞥見對面一片雪亮的鋼刃刺刀朝自己這邊沖來

  接著便永遠的失去了意識......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