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荷荷……

  沉重的呼吸聲從白玉王座的方向傳來。

  空氣猶如浪潮,隨著那一吸一呼,呼嘯而來,排山而去。

  夾雜在其中的聲音像是帶著某種魔力,讓聽見的人昏昏欲睡。

  仿佛所有的情緒、情感、思維、念頭……等等一切都在不斷的沉靜寂滅。

  李博陽臉色陰沉,此時此刻,他哪里還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

  籠罩整個大夏的【化魂反生儀軌】,天然就具有吸收人散溢出來的種種情緒。

  這種吸收是無害的,甚至是有益的,能夠減少明世詭異誕生的可能。

  但【化魂反生儀軌】行軌到了最后關頭,這種可以吸斂人情緒的詭異力量,就莫名其妙的加持到了南谷雅也身上。

  不,不對。

  這個時候的南谷雅也,精神已經全被磨滅,帝王靈魂侵濡其中,早就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了。

  儀軌進行到尾聲,此時的她或許應該稱之為——太平皇!

  李博陽心情越發糟糕。

  一個膽敢以自身存在的時空為坐標,以一個龐大的儀軌為手段,試圖穿越時間空洞,來到現在的太平皇,怎么可能不會布下重重后手?

  儀軌之中套下層層疊疊的符文陣,這種手段,實屬正常。

  可李博陽怎么也沒有想到的是,太平皇居然直接將儀軌的特性化為一道守護自身的無形光環。

  只要儀軌尚未消失,太平皇在這道無形光環的守護下,就近乎不死!

  如大夏那般大小的儀軌陣法,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才會在儀軌完結之后徹底崩塌?

  這是完全就是一個未知數!

  儀軌越大,其中運轉就越貼合明世法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平皇之所以可以成功的布下【化魂反生儀軌】,全因這套儀軌天然與明世法則貼合,不然他哪有成功的可能。

  也正因為如此,儀軌一旦結束,儀軌有極大的可能性不會完全消失。

  相反,它將逐漸被明世法則所侵蝕,化為法則的一部分。

  這也就意味著,環繞在太平皇身邊的那道無形光環,有極大概率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對于李博陽來說,這不算最大的意外。

  按照寧無休曾經與他對儀軌的探討,認為這個龐大的儀軌本身也應該算是一種【祭品】,只不過這種【祭品】太過特殊,獻祭的對象非是什么邪靈、虛靈,而是明世法則。

  而這……才是李博陽最最最不想看到的一幕!

  按照李博陽的理解。

  儀軌的第一步是祈并,任何祈并都應該有個對象。

  太平皇既然想將自身轉化為虛靈,那么他的祈并對象,大概率就是【暗面】本身。

  在明世向暗面祈并,這……這算不算是找死?

  所以為了保證自身的安全,儀軌必然需要雙重獻祭——

  儀軌的目標可以指向【暗面】,但儀軌本身必然要貼合【明世】!

  第一重獻祭結束,儀軌在達成太平皇心心念念的目標后,第二重獻祭就會自然而然的開啟,儀軌將會獻于明世法則。

  第一重獻祭保證了那位太平皇在現在的復活。

  第二重獻祭保證了太平皇在現在復活后的安全。

  ……

  任何事情,如果可以看穿一切因果緣由,總會有辦法將其解決。

  但如果無法看透,那么看似解決的方法,必然會出大問題。

  李博陽搖搖晃晃的從金字塔的頂端站了起來,抬頭看向四臂女身男相的太平皇。

  無視了太平皇那宛若驚雷的呼吸之聲,還有那伴隨著呼吸,不斷吸斂人的精神念頭的詭異昏睡之力。

  “穿越時間的間隙,讓自身的靈魂沾染上真正的虛無,這就是你晉升虛靈的方式嗎?”

  “太平皇陛下?!”

  太平皇低垂的頭顱緩緩抬起。

  他?或她?的面容正在不斷的蠕動、變化。

  一根根觸手從他的臉頰邊緣探出,先前還濕漉漉的,后一秒就迅速的角質硬化。

  接著大量的毛發開始滋長。

  遠遠看去,它既像是人,又像是獸,無盡的邪意邪念環繞在它的身體周圍,只一眼就讓人肝膽俱裂。

  經過一次看似緩慢實則迅速的呼吸。

  太平皇將它過于干瘦的手,搖搖晃晃的抬起。

  只是那手背黑毛濃密,指甲尖銳細長,皮膚粗糙肥厚。

  手……已經不是手,而更像是爪!

  獸爪!

  爪尖指向李博陽。

  太平皇那重重疊疊、非男非女的聲音陡然響起——

  【祭品!還來!否則死!!!】

  面對如同海嘯一般的音浪沖擊,李博陽連連后退,臉上卻面無表情。

  太平皇會有現在的變化,雖不在他的意料當中,卻又合情合理。

  人性削弱,獸性顯化,對于人而言,這何嘗不是一種巨大的削弱?

  不管外面某人借用【明世紅石】做了什么,必然對太平皇的人性造成了致命性的打擊。

  若非如此,他何德何能還能站在此處,早就被音浪給掀飛了。

  但要說他與寧無休的所做所為毫無作用,卻又并非如此。

  如果那【明世紅石】的手段,是傷害到了太平皇的靈魂本源。

  那么他與寧無休的做法,就相當于讓太平皇餓了個半死。

  本源受損,幾乎無法恢復,但肚子餓了,吃飽自然就能解決。

  看來這位太平皇的腦子還很清醒,知道那些消失不見的人,與那僅剩的圣甲蟲,全是與他有關。

  哼!

  聲音這么大,還不是向他要吃的!

  李博陽嗤笑。

  可惜他不是它爸爸,總不能它想要,李博陽就得給。

  太平皇那非人之姿,時時刻刻都在散溢著,遠遠凌駕于馭者的能量波動。

  明世法則苛刻,馭者就是明世上限。

  但這里是秘境,明世與暗面的力量相互糾纏博弈,故而力量的受限要小了許多。

  如此,太平皇才能發揮出此時可以碾壓馭者的龐然之力。

  可惜李博陽也不是吃素的。

  他發動的【絕處逢生】百分之三百的爆發,依然在延續。

  從他登上白色金字塔頂,到現在太平皇降臨討要祭品,不過才過去一分鐘而已。

  更何況他早就看穿了對方的虛實!

  儀軌運轉,吸斂整個大夏散溢的情緒、念頭,以千年為單位,最終獻祭于【暗面】。

  這是在獲得成為虛靈的資格。

  儀軌本身也作為祭品,獻祭于【明世】。

  這是在獲得明世法則庇護的資格。

  可這其中還有一個疑問。

  太平皇從過去穿越到現在,所需的穿越能量又從何來?

  是太平皇獻祭了無數寶物,又或者干脆獻祭了自身的肉體,換來的?

  這么想的話倒也很合理,畢竟不是肉身穿。

  如果是這樣,那么穿越而來的太平皇,還會有幾分殘留?

  要知道明世的上限就只是馭者。

  哪怕太平皇再強,擁有的寶物再多,頂多也就是馭師——

  不是太平皇不想更強,而是不能。

  就這樣,太平皇還得時時刻刻壓制自身的力量。

  畢竟,萬一能量的爆發程度超過了明世的上限,就很有可能被明世排斥出去,直接落入暗面。

  以這種方式進入暗面,超過一半的可能會被空間之力剿滅。

  就算能夠順利穿過空間,其地點也完全隨機,誰也不知道會落到暗面哪處,活下來的可能性很低很低,等于找死。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

  無論太平皇擁有的天賦有多么好,寶物有多么多,他也不可能打破明世之則,撐死也就是馭師。

  他能夠從過去穿越到現在,不是他有多么強,而是他坐擁整個大夏,資源足夠多。

  而太平皇的目的,不是什么復活,而是轉化。

  由人轉化為——

  虛靈!

  儀軌成功。

  太平皇順利降臨。

  宛若神祇,神威如獄。

  但李博陽可以肯定,這種恐怖的威壓,并不屬于太平皇,而是與儀軌并行的明世法則!

  是法則之威!

  【死兆眼】中的視線中。

  一根根法則鏈條,從天而墜,與太平皇之軀相連。

  只是這些法則鏈條,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不斷變瘦、變小、變細,一個呼吸不到的時間就斷裂、消失掉數根。

  直到現在,法則鏈條就只剩下一根,卻并不與太平皇相連,反而環繞在它身邊。

  那根僅剩的法則鏈條,應該就是明世法則給予太平皇的庇護。

  但庇護……真的只是庇護?!

  明世法則終究是明世法則,哪怕會給予太平皇回應,賦予它庇護,但明世法則的律不會更變分毫。

  什么是“律”?

  明世力量不得超于“馭者”,就是“律”!

  換句話說,別看現在的太平皇威風凜凜,如神似魔,似乎遠超馭者。

  但實際上,它所能發揮的力量上限,只能是“馭者”!

  除非它斷掉明世給予它的庇護,它才能在這秘境當中發揮出超越“馭者”的力量。

  法則之力,詭秘莫測。

  是福利,也是災禍。

  全看目的為何。

  倘若儀軌一切順利,太平皇確實非常需要明世法則的庇護。

  但問題是,儀軌出了問題。

  它本源被外面的某個狠人直接用明世紅石轟得受損不說,能量也被李博陽與寧無休搞得近乎枯竭。

  即便現在的它有了虛靈之資,逐漸往虛靈開始轉化。

  但能量本源皆有問題的情況下,這種轉化怎么可能會順順利利的進行下去?

  人體能量不足,會發生自噬反應。

  那么往虛靈轉化的能量不足,會發生什么?

  當然也是自噬!

  所以它現在只有兩種選擇。

  要么獲得大量的血肉進補,以此獲得外在能量的補充。

  要么將明世法則賦予它的庇護囫圇吞棗,以法則之力,補能量之虛。

  前者是最正常的選擇,所以太平皇才會向李博陽討要祭品。

  而后者,卻是最為愚蠢的選擇。

  每一尊虛靈,都擁有數種法則之力。

  如果太平皇能在轉化為虛靈幼體之后,再將明世法則賦予的庇護解構吸收。

  那么它將成為極少數,于暗面當中擁有明世之則的虛靈。

  其潛能不可同日而語。

  但現在,李博陽的淡漠反應,讓它無比的暴躁。

  它想要出手,直接碾死這個螻蟻,偏偏此時的它能量空虛,每一滴能量都珍稀無比。

  一旦出手,螻蟻死,自噬漲。

  以自身的損耗為代價,讓螻蟻死,這是此時的太平皇萬萬不想做的事情。

  成為虛靈近在眼前,怎么可能會因為一頭螻蟻,而付出不可預想的代價?

  太平皇別無選擇,它不想自噬,又不想浪費能量,所以它唯一能做的事情就只能是——

  吞掉明世法則的庇護!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