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我的蒸汽大明 > 一百五十二章 轉任都指揮同知!
  老李和小趙一行十幾個民夫,扛起自己手頭的農具,便拔腿往縣里奔。

  一般朝廷若是有什么需要廣而告之的政令和告示,都會在縣衙門口的廣場上張貼,并且讓小吏誦讀。

  等到老李一行人趕到縣衙門口的時候,此地早就圍滿了清河縣的百姓們。

  被百姓層層包圍的中央布告板下,兩個小吏和四五個衙役站在板下。

  為首的小吏,拿著一個用鐵皮做的簡易喇叭,正大聲誦讀著公告。

  “今上憐惜百姓生活不易,特再開移民開墾令!”

  “遼東都司已經建布政使司了,從今以后和內陸十三行省一樣,都會辦學校、開工廠、通鐵路!”

  “不出十年,遼東就會成為比肩山東的好地方!”

  “遼東地廣人稀,只要愿意報名移民遼東的百姓,一戶可分到二百畝田,不需要花一分錢!”

  “賜田堆肥之后,頭三年產出交半稅!后七年三成!”

  “十年之后,這塊田就完全屬于你的了,每畝只需要按律交三升三合五勺的稅就行!”

  “并且,朝廷考慮到移民百姓一戶無法年耕二百畝,將會以村為單位,為每村配上旋耕機和拖拉機,有此利器幫助,一戶五口人,可耕二百畝地!”

  正式的政令上,肯定不會寫得如此白話文。

  哪怕洪武帝是泥腿子出身,平常給官員的口諭和一些圣旨都是口語化的。

  但是這種公布天下的政令,肯定是要經過翰林院潤筆才能發出的。

  不過對百姓來說,顯然是不好理解那些拗口的文言文,各地負責宣傳政令的小吏們,都是自行將內容口語化解釋給百姓聽的。

  通俗易懂,方便你我他。

  “遼東可是一個好地方啊,不但資源豐富,而且土地非常肥沃,雖然冬天冷了一些,但是畝產一點都不比江南低!”

  “只要移民了,好日子就有了……”

  小吏大聲的不斷夸贊著遼東的好,在他嘴里,遼東都成為了比肩江南的好地方了。

  圍在現場的百姓們,全都竊竊私語的互相議論了起來。

  其實對于遼東土地好不好,冷不冷之類的事情,還不是大家主要考慮的事情。

  不管土地多壞,天多冷,二百畝田總歸是可以讓一家人富足的。

  至于冷,對大明百姓來說也不是問題。

  現在府城里因為工廠辦的多,蒸汽附屬物一點都不缺。

  都開始給大戶人家搞供暖系統了,用保溫管道,將蒸汽機燒開的熱水送到大戶人家里,搞地暖和掛壁式供暖。

  冬天房間里也一點都不冷。

  就算是普通百姓,沒辦法用上這種高級的供暖,冬天也可以自己買煤燒著取暖,效果也很好的。

  現在大明因為煤礦需求量大的原因,各地都在大力開采煤礦,煤的價格已經降到一個普通百姓都可以輕松買用了。

  遼東冬天冷,根本不是問題!

  老李和同伴們頻頻對視。

  “頭三年半稅,后七年三成,雖然是重了一些,但是田卻是不需要花錢買的。”

  “二百畝田,哪怕都是下田,沒有個兩千兩白銀,肯定是買不到的。”

  “如此算來,還是大大劃算的!”

  “而且十年之后,每畝只收三升,這可比直隸的田稅輕得多啊!”

  “是啊,這田稅好啊!”

  百姓們的重點,都放在了這田稅上,不斷交口稱贊。

  洪武帝定鼎天下后,定天下官、民田賦,凡官田畝稅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減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沒官田一斗二升。

  故宋之時,田稅是每畝一斗,以畝產兩石來算,差不多是二十稅一,雖比不上漢朝的三十稅一,但是在歷朝歷代里也算是輕徭薄賦了。

  而洪武帝更大氣,官田每畝只收不到六升的田稅,民田更是只收不到四升,相當于是四十稅一和五十稅一!

  只是吧,這玩意實際上操作,卻是另一個結果。

  雖然明文規定的田稅輕,但是洪武帝卻又另外要求,江南一帶的田苛以重稅。

  像蘇州府、常州府、松江府等地的田畝稅高達每畝八斗,超過三稅一了!

  光是蘇州府一府,一年就要收281萬石糧米,而大明全國的田稅總額也不過2900多萬石。

  相當于一個蘇州府,就要交一國10%的田稅!

  直隸其他諸府,也大多要交三五斗的稅。

  直隸和浙江兩地加起來,一年收的田稅,能占據大明總田稅的三分之一!

  倒是江南之外的地方,嚴格遵從了洪武帝的收稅制度,每畝民田只收三升多一點的稅。

  雖然說交了這么高的稅之后,他們還是能夠過好自己的日子。

  但是平常可沒少羨慕其他地方的薄稅!

  比照其他地方,江南的百姓是稅最重的。

  現在看到遼東那邊的田,稅收的這么少,不少人的心思都活躍起來了。

  白給兩百畝,稅又低。

  除了要遠離江南這個大明安全的腹地,有可能面臨北蠻兵鋒的危險之外,其他方面處處都是好事啊。

  “這移民,可行!”

  不少清河縣的百姓,都在心里暗自下了決心,要報名參加這次移民!

  風險雖然不小,但是止不住收益高啊!

  不只是清河縣。

  洪武帝新頒布的遼東移民開墾令,借助電報和火車的便捷性,在三五天內,就已經傳遍了大明的土地。

  北邊和西南的諸省倒還好,目前都處于一個土地還算夠用,地廣人也稀的情況,雖然對開墾令中的只要移民就給二百畝田的政策很是心動。

  但是響應的百姓都只能說是寥寥。

  特別是云貴和兩廣地區,自己都缺人呢,哪里還有往外移的道理。

  不過在江南和湖廣、江西、浙江幾省,以及人口大省河南,這份移民開墾令,可是引發了轟動!

  有了之前燕云移民的前例,這次報名去遼東移民的百姓,積極性明顯高了很多!

  只不過月余,就有超過三十萬戶的百姓報名了,總人數超過一百五十萬人!

  第一批動作快的移民,甚至都已經通過了本地的篩選,被上報中樞了,就等著坐火車到山東,然后揚帆前往遼東了!

  而在山東和遼東之間的海峽上,大明的運輸艦,也在日夜不停的來回航線,將一船船百姓生活所需的物資,運往遼東。

  現在快要入冬了,移民們的第一年,肯定是沒得收成的,只能靠政府撥糧,下發各種生活用具。

  遼東原本的駐軍和民戶們,也在先一步抵達的遼東布政使司各級官員的帶領下,為移民們蓋房,規劃住址。

  遼東地區怎么說也是從戰國時期就斷斷續續的納入中原統治了,該有的郡縣和一些基礎水利建設都是不缺的。

  熟田其實也很多。

  只是因為戰亂,導致常年人煙稀少,地都拋荒了而已。

  第一批移民到來后,完全可以直接住進原本就有的城池,和依著城池規劃出來的新村莊。

  遼東本就屯有非常多用來蓋堡壘的磚頭,算是軍需品的一種,現在下放到地方,一兩月就可以將房子都蓋起來。

  遼東本地的五十萬百姓,再加上十萬駐軍,完全能夠勝任這份工作。

  多的不說,原本的舊縣城修繕一下,再加上建一些新村,容納三四十萬人還是沒問題的。

  甚至考慮到過冬問題,火炕和壁爐也都是一應俱全的。

  第一批移民還沒抵達遼東,他們的“新房”就已經都建的差不多了。

  各級村、鄉、縣級的官員,也都全部就位了。

  就是手下暫時還沒有幾個民可以管,正翹首以盼的等待著第一批移民到來呢。

  ......

  建州,烏拉城。

  此地,乃是盤踞在建州的野人大部落“烏拉”的地盤。

  烏拉部落一共有三萬多部民,在建州土地上算的上是雄踞一地的大哥了。

  只不過,此時烏拉部落,已經成為了明軍在建州的指揮中心。

  建州方圓大概十萬公里的土地,都被大軍掃蕩了一圈。

  不敢說完全沒有野人了。

  但是至少大型的,有聚集性的部落,該剿滅的都被剿滅的差不多了。

  就算沒剿滅的,也都全族遠遁北方,不在建州了。

  不過建州地界上的深山老林里,還是有一些野人殘留的,大部分都是數百人為一群的小型部落。

  因為他們人口少,很難進行長途跋涉的遠遷,只能往深山里躲了。

  暫時,大明軍隊也不打算費力去進山掃蕩他們了。

  五萬多掃蕩建州的部隊,經過了兩個月的掃蕩后,此時都已經陸續回到烏拉城了。

  彭克也帶著鎮海營的弟兄們,風塵仆仆的趕來了烏拉城,與上司蔣仁剛匯合。

  之所以他們都聚集在這里。

  是因為,朝廷有圣旨送來了。

  烏拉城中央的大廣場上,以周興為首,都督宋晟、都督劉真,以及四個從遼東和北平調來的衛指揮使,山海關都督蔣仁剛,和彭克與魏然、李文長等一眾參將,全都單膝跪在地上,恭敬的聆聽圣諭。

  “……設建州都司!”

  “……山海關都督蔣仁剛,轉任建州都司都指揮使!”

  “……山海關參將李文長,轉任建州都司都指揮同知!”

  “……山海關參將彭克,轉任建州都指揮同知!”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