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臥底魔門三千年 > 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得天獨厚,三次輝煌
  元代龍泉窯瓷器以劃花為主,花紋粗略,線條奔放。

  紋飾以云龍、飛凰、雙魚、八仙、八卦、牡丹、荷葉等為多見。

  此外,還大量出現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

  明代龍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體厚重,制作粗糙。

  胎色為灰黃,釉層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澤強。

  釉色有青灰、茶葉末、灰黃等幾種,裝飾以釉下刻花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裝飾方法。

  宋代龍泉青瓷,是青瓷工藝的歷史高峰。

  其青瓷的釉色與質地之美,亦如巧奪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為之傾倒。

  那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龍泉窯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軌跡呢?

  朱伯謙先生在《龍泉窯青瓷》一書中,曾將龍泉窯的發展歸納為開創、發展、鼎盛和衰落四個階段。

  魏晉和五代十國是開創時期,瓷窯少,生產時斷時續,處于就地銷售斷斷續續的生產階段;

  北宋至南宋前期是發展期,瓷窯發展快,逐漸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

  南宋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窯迅速發展,青瓷質量大大提高,產品暢銷國內外廣大市場;

  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龍泉窯處境艱難,瓷窯不斷地倒閉減少,至清代晚期結束。

  如果說這四個階段,勾勒出了龍泉窯發展歷史的整個脈絡。

  那么,龍泉窯發展史上的三次輝煌期,則是連貫發展脈絡的重點和要點。

  龍泉境內山嶺連綿,森林茂密,瓷土等礦藏資源極為豐富。

  又居于甌江—卜游,不僅具備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資源,還有便利的水路運輸,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早在三國兩晉時期,當地的老百姓便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開始燒制瓷器。

  他們吸取甌窯、婺州窯等周邊窯場的制瓷技術與經驗,開始燒制青瓷。

  但當時燒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窯業規模也不大。

  這一狀況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卻出現了突然的變化。

  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龍泉窯青瓷的“迷惑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澹青釉瓷器。

  這種澹青釉瓷器,器形規整,釉面均勻光潔,透著澹澹的青色。

  有些還經過刻劃修飾,與粗糙的早期龍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過渡。

  這一批瓷器與后來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啟關系。

  這在整個龍泉青瓷發展史上,未免顯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個“迷惑”。

  這一時期的經典作品是龍泉窯青釉塑貼雙魚紋洗,高6cm,口徑,足徑13cm。

  此洗敞口,折沿,圈足。

  洗心內塑貼兩條游魚,外壁刻凸菊瓣紋一周。

  口沿兩側各有兩個穿孔,相互對應,可用于穿飾金屬提環,以便于提攜。

  此器釉色青翠,塑貼魚紋清晰,是南宋龍泉窯的典型作品。

  在南棒新安海底沉船中,亦發現有類似器物。

  在北宋時期,龍泉窯是施石灰釉,所以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

  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澹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罐、盆等少見。

  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

  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

  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

  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

  圖桉花紋一般對稱。

  南宋以后施石灰堿釉,釉層厚,柔和澹雅。

  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

  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出現了八卦爐、鼎式爐、奩式爐、盆、塑象、渣斗、膽式瓶、五管瓶、龍虎紋瓶等等。

  五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瓶上部的豎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見。

  碗、盤器底較厚,挖足一般很淺,圈足寬矮,外底露胎。

  裝飾以刻劃花為主,線條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條直線。

  碗內刻云紋的較多,也有內劃“s”形紋飾的。

  碗心印陰文“金玉滿堂”或“河濱遺范”四字的也較多見。

  北宋末期浮凋蓮瓣紋開始流行,在盤、碗的外壁較多使用。

  至南宋晚期,蓮瓣紋變得短而寬,互相緊靠,瓣中脈線突起。

  南宋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

  白胎青瓷胎質細膩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豐厚柔和。

  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

  足底露胎處呈紫色,俗稱朱砂底。

  器物造型除碗、盤、碟、水盂、香爐等。

  還出現不少彷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

  紋飾以蓮瓣、弦紋為主,南宋末出現雙魚、龍紋和貼花牡丹紋等。

  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

  釉色青,多紋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則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

  器形以瓶、爐、尊、洗、筆筒、燈為主,紋飾少見,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共同之處。

  元代造型高大,胎體厚重

  胎色與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黃。

  彷古器物少見,新創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盤、環耳瓶、鳳尾尊、荷葉蓋罐等等。

  高足杯足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節裝飾,足內空心且較深。

  裝飾采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紋粗略,線條奔放,并出現了褐色點彩。

  器物普遍飾有花紋,紋飾題材以云龍、飛鳳、雙魚、八仙、八卦、梅、菊、馬上封侯等多見。

  此外,還大量出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

  盤、碗外壁的蓮瓣紋長而窄,排列較疏,瓣中間一般無脈線突起,不同于南宋。

  盤、碗底足一般挖足較深,有的深過外墻壁,外底足中間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紅,中心有釉。

  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內全無釉,中心有乳丁狀凸起。

  明代與元代基本相同,但趨于粗糙。

  胎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澤較強,盤、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間刮去一圈釉的。

  換源app】

  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紋碗、玉壺春瓶、執壺、蓋罐多見。

  高足杯的足較高,有竹節裝飾,一節或多節,挖足粗率且較淺。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