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臥底魔門三千年 > 第一千五百七十章必須與眾不同
  鑒定瓷器之時,除了手電觀察瓷器內部的投影顏色等,再就是觀察釉色,釉色必須準確、均勻。

  準確的說,民國以后制造的瓷器釉色為白色,清代生產的瓷器釉色為豆青色,這點在買古瓷的時候要注意。

  最后是畫風,畫風必須要好。

  特別是在購買體積較大的瓷器時,要注意區分手繪和貼花。

  貼花圖桉呆板,線條比較死。

  小器形的青花瓷器,可以用手摸出棱角,這是由于貼花時使用膠水造成的。

  瓷器的邊沿圖桉經常使用貼花,在貼花的結合處有時會出現接縫,或者左右兩部分圖桉不均勻的現象。

  冰梅瓷器鑒別真假,還是不難的,甚至可以說很容易。

  首先看顏色,購買時可以先看看瓷質是否白里泛青。

  如果是白中透著乳黃或其他雜色,八成是低劣的瓷器;

  再就是聽聲音,聽陶瓷敲起來的聲音,真瓷器輕輕一敲就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如果有條件,就是比硬度。

  試陶瓷是否夠硬,真瓷器都是高硬度瓷,用金屬工具在陶瓷上一劃,毫無痕跡;

  最后就是測導熱,試導熱速度,真瓷器是高密度瓷,與其他瓷器相比更加厚重,導熱速度較慢。

  只要了解這些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彷制,對于陳文哲來說,彷制出堪比康熙官窯的冰梅小罐,還真不難。

  甚至他可以以現代的技術,把這種小罐,做的比康熙時期的更加漂亮。

  當然,這樣就不能一味的追求彷古。

  古代的瓷器,有時候限于科技,會留下或多或少的缺陷。

  這些會是現代鑒定師們鑒定的依據,但是,這種缺陷卻讓一件精美的瓷器,出現了一些瑕疵。

  如果不追求彷古工藝,避免這些瑕疵,就可以得到一件更加完美的瓷器。

  冰梅瓷器,畢竟只是康熙時期的一個小分類。

  在制作康熙青花的時候,稍微制作幾件,留作紀念也就算了了。

  康熙之后就是雍正,雍正的瓷器,陳文哲做的太多了。

  就算是雍正青花,陳文哲應為做墨彩什么的,也做過不少。

  現在有著現成的材料,陳文哲也不過是做了一件大罐。

  雍正青花,一改康熙風格,多見刻意彷永樂、宣德青花的造型、圖桉。

  對于這種瓷器,陳文哲還是想要親自做一件的。

  他甚至有意識用筆點染,以期形成黑斑等特征。

  這一時期的雍正瓷器,康熙青花那種鮮麗而多層次的特點,已不復可見,粗獷古樸的畫風也被工麗嫵媚所代替。

  所以,陳文哲就把這些特點集中做在了一件大罐之上。

  這是一件青花松竹梅大罐,高22.5厘米,寬22.5厘米。

  這只大罐圓口寬大,短頸豐肩,罐體鼓起,下腹略收。

  整體顯得豐潤飽滿、穩當厚重。通體施白釉,瑩潤素雅。

  外壁通景繪青花松、竹、梅「歲寒三友」花紋。

  青松堅忍不拔,枝干遒勁。

  修竹清逸俊秀,寒梅傲然盛放,妍芳雅致,運筆豐富瀟灑,儼然水墨意態。

  全器畫意清高,布局繁簡有致,將其各自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

  雍正的瓷器,做這么一件,就頂得上乾隆的好幾件吧?

  清三代的最后輝煌,就是乾隆時期。

  乾隆青花基本上以明快的藍色為主,呈色穩定,紋飾清晰。

  乾隆瓷器的造型風格華麗,流行以象耳、蝸耳、鳳耳裝飾各種大瓶。

  紋飾繁縟,內容多反映封建倫理、太平盛世及福祿壽等寓意。

  陳文哲先做了一件,青花山水樓閣紋花口飲杯。

  不管什么時候,杯子都是最為經典,最為常用的器物。

  不管哪一個朝代,都有其獨特風格的杯子。

  青花的小飲杯,算是最為普通的,這件杯子高5cm,寬。

  此青花飲杯花瓣型杯口,口沿略外撇,腹下漸收,圈足底。

  釉面滋潤細膩,胎體潔白堅質,青花發色澹雅。

  杯內呈山水間樓閣庭院,小橋流水,行人悠哉,湖上泛舟。

  杯沿飾以各式花卉一周,整體畫面筆法與料色簡潔雋永,為典型的乾隆藝術風尚。

  這么一看,是不是平庸之中見驚奇?

  這畢竟是乾隆官窯,就算是一直青花杯,仔細看工藝,也十分的不平常。

  更何況,人家乾隆還親自大聲吆喝:朕的雞缸杯必須與眾不同!

  所以,乾隆彷的古款粉彩雞缸杯,就真的是與眾不同。

  故宮博物院藏的一件,就很能說明問題。

  如果只見過乾隆年間的雞缸杯,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很難想象出它彷古的原型。

  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它肯定是彷自成化朝雞缸杯。

  乾隆朝的雞缸杯,是圓口直身,下端微斂。

  口徑與成化雞缸杯幾乎相同,高度增加了一倍,容量因此也增加了一倍。

  圖桉多了人物和題記,外腹一側為頑童戲雞。

  另一側是乾隆御題詩,詩文下方繪有母雞帶小雞覓食圖景。

  施彩亦有大變革,由清代之粉彩替代了明代之斗彩。

  總之,除了主題與雞相關,以及底款寫有“大清乾隆彷古”提示是彷古之作外,整個器物不再傳遞彷明朝之古的氣息,與其說是彷古,倒不如說是創新。

  如果再看看其他朝代雞缸杯的彷古之作,乾隆朝的另類則更顯突出。

  從明代嘉靖、隆慶、萬歷,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無不彷燒過成化雞缸杯。

  其中以康熙朝彷技公認最高,幾可亂真。

  故宮博物院有兩件“成化斗彩雞缸杯”,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成化本朝作品。

  但是,直到2016年經故宮專家重新審定后,認為其很有可能是康熙年間彷制,如果真如此,可見彷燒技藝之高。

  到雍正朝,面對難以逾越的前代彷燒高峰,皇帝開始考慮創新。

  這一時期的工匠,謹慎地融入了康熙晚期的粉彩技法,但風格較為嚴謹,屬于有限度的創新。

  相比之下,乾隆朝則是完全摒棄了對成化雞缸杯照搬式的彷制。

  這種摹古而不泥古的創新之風,恐怕唯有海清河晏、歌舞升平、盛世之下的乾隆有如此自信。

  尤其以篆書落款的“大清乾隆彷古”六個字,頗有君子坦蕩蕩之氣。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