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三國之巔峰召喚 > 第2219章:國號為秦,定都洛陽
    第2219章:國號為秦,定都洛陽

    稱帝其實是件很麻煩的事,不是秦昊當眾宣布稱帝就完事了的,之后還需要很多流程要走。

    比如:定國號、定國都、定年號、頒布檄文昭告天下、擇良辰吉舉辦登基大典、以及祭天祭祖祭神祭先賢。

    除此之外,還要派遣使者,前往周邊各國遞交拜帖,請各國派使節前來洛陽觀禮。

    秦昊登基大典必定是一場盛會,這關乎整個天下的走勢,自然不能只有秦國一國參與,沒有其他國前來觀禮的話,那豈不是秦國一國的自嗨了嘛。

    除了以上的幾點之外,秦昊稱帝相比于其他人,還多了另一個步驟,那就是改姓。

    始皇后裔的身份已經坐實,可秦昊卻還頂著‘秦’姓,所以稱帝前必須將姓氏給改回來,到時候新生的秦國才是真正的秦國。

    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

    對于選何字為國號這點,滿朝文武沒有任何爭議。

    秦昊作為贏氏子孫,始皇帝的直系后裔,而且王號就是秦王,除了‘秦’之外,不可能用其他的國號。

    對于定國都,眾臣們的分歧倒是不大,只在洛陽和長安兩城中選擇,像鄴城、晉陽、襄陽、燕京等大城都沒有人提。

    以秦檢為首的秦晉一系官員認為,既然要復辟就復辟的徹底點,以秦為國號那國就必須在長安。

    雖說秦軍還未拿下關中,長安也不在秦軍手中,但秦軍已經對唐開戰了,拿下關中不過是早晚的事。

    等拿下關中和長安之后,再把長安改名成咸陽,原咸陽縣則直接并入長安。

    秦檢等人觀點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那句復辟就徹底點也讓秦昊極為認同,但最終他還是否定了秦檢的提議,而采用了諸葛亮劉伯溫定都洛陽的提議。

    秦昊選擇洛陽而不是長安是有著自己的考量的:

    首先,奪取關中絕不是短期內能夠做到的事,而登基大典卻已經迫在眉睫,秦昊也不可能在等一年在稱帝;

    其次,就算成功占領了關中,涼州、漢中、隴西等地也依舊在敵方之手,不將這些敵方都攻下來關中就不會穩定,而定國都最重要的就是安穩。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秦昊不想什么都向先秦,向秦始皇看齊。

    秦昊雖借用了贏氏后裔的名份來復辟,可他要建立的是自己的大秦,而不是秦始皇的大秦。

    國都若是定在長安,而后又改名為咸陽的話,兩秦之間的重合點就太多了,定會被后人拿來作比較。

    哪怕秦昊的大秦功勛遠超先秦,可先秦畢竟是祖先,有這層身份在,秦昊的大秦,先天就比秦始皇的大秦低一等。

    秦昊不愿意后人提到自己時,將自己放在秦始皇的后面,所以他不會走和秦始皇一樣的路,定都長安是絕對不可能的。

    其實秦昊更想定都燕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這個時代的幽州底蘊太差,燕京能夠成為諸侯國都,卻承擔不起一朝國都的重任。

   &nb bsp; 至于洛陽,雖屢經戰火摧殘,可卻依舊是天下第一大城,無論人口還是經濟,都不是現在的長安可比的。

    另外,定都洛陽等于在關西關東兩地諸侯的脖子上懸上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既能震懾關西諸侯又能威懾中原諸侯,可謂好處多多。

    “好了,四叔不用在勸了,本王決意定都洛陽。”秦昊斬釘截鐵的說道。

    秦檢等人秦氏一族的人,見秦國如此解決,一點商量的余地都不留,只能一臉失望的退了回去。

    至于使用什么年號,眾文武再次起了爭執。

    諸葛亮提議用‘章武’,章者文也,‘彰武’也就是文武;

    張纮提議用‘黃龍’,黃龍者真命天子也;

    郭嘉提議用‘黃初’……

    顧雍提議用‘黃武’……

    ……

    眾臣認為秦昊內掃諸侯,外逐元清,征戰多年,未嘗敗績,所以年號中要么有一個‘武’字來彰顯功績,要么就有個‘黃’字來彰顯其尊貴,所以提議的年號不是‘*武’就是‘黃*’。

    秦昊見眾人爭了十幾分鐘,可是依舊誰也說不服了誰,于是給了賈詡一個眼色。

    賈詡會意后,故作咳嗽兩聲后,站出經驗道:“陛下覺得‘神武’這個年號如何?”

    “神武?英明神武?”

    秦昊精神一震,拊掌笑道:“舅父提議甚和本王之心,就定年號為神武吧。”

    秦昊之所以要群臣商議,是想看看有沒有有新意的年號,結果所提出來的全是歷史上別人用過的,雖說如今都還沒被用過,可秦昊依舊不想用,他想要用獨屬于自己的年號。

    讓賈詡站出來發表意見,只是想看看他有沒有好主意,不成他所想還真的和秦昊的意。

    諸葛亮、張宏等人一聽,也都覺得神武這個年號,既恢弘大氣,霸氣十足,而且朗朗上口,最關鍵的還沒有被人用過,當真是最適合不過的年號了。

    就這樣,秦昊的年號就此定下,為后人津津樂道的秦太祖神武大帝就此誕生。

    至于稱帝檄文,自然不可能由秦昊這個皇帝來寫,大秦國優秀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這要是還讓秦昊親自出馬的話,那秦國的文人們可是會抬不起頭來的。

    寫檄文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能勝任的人還是有很多的,比如:韓非、屈原、王羲之、秦觀、王安石、文天祥、諸葛亮等等。

    以這些人的文采,寫出一篇好檄文來,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

    最終,在經過一番斟酌后,秦昊決定將這個任務交給屈原,他的文風辭藻華麗,大氣磅礴,堂堂正正,相對而言更適合寫這篇檄文。

    屈原見主公將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自己,下定決心一定不辜負主公的信任,于是閉關準備寫出一份傳世大作來。

    以屈原的文采寫檄文簡直是大小,僅僅用了一夜就已寫好了初稿,可他卻并不滿意,又精益求精的改了三天,改到改無可改之后,還找韓非諸葛亮幫忙潤色,最終秦昊的這篇稱帝檄文才得意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