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六年后,我攜四個幼崽炸翻前夫家 > 第237章 湖廣的農業實力
  晚走了幾天,終于搞定了杞縣項目,這是自己在中州的立足點,一定要把這里的項目做大做強,商業與爭奪天下一個道理,誰占據中原誰就能得天下。

  王宏宇讓周王府這邊好好策劃“拍賣”和“招投標”,自己立刻動身離開,將敏感度降到最低。

  以后是商業發展的自然結果。

  東林黨如果來噴,插手阻止破壞的話,那自己就有機會反過來插手懲處江南商業和鹽政的理由了。

  流動圖書館又在開封采購了一批周王相關的醫藥書目,補入圖書館,還備份許多送至保定去,準備再印刷出版一批。

  出了開封府進入南陽府,眼前景色驟然一變。

  雖然同是河南布政使,但周邊一下子郁郁蔥蔥,水塘也多了許多。

  開封府及往北的地方,田野以外就多是土。

  南陽府卻不同,田野以外的地方有許多草木,各塊田野附近多有整齊的水塘,不時可以看到有人在水塘中取水灌溉。

  對哦,按照秦嶺淮河的南北分界,開封府還屬于北方,緊挨著的南陽府就屬于南方了。

  水資源一下子就多了許多。

  此處百姓也明顯日子好一些,平日飲食可以看到蔬菜了,附近的芝麻制品小吃也比較豐富。

  畢竟產油僅次于糧食,穩穩排在蔬菜之前,所以此地河南往南種植芝麻氣溫合適,自然多有種植。

  再往南到湖廣,反而芝麻種植比例低一些,這是因為種植芝麻非常怕水淹。

  還有一個因素是湖廣產大米,大米比芝麻賺錢。

  隨著江南貿易發展、經濟作物行情大好、人口也在同步增加,江南的糧食早已不夠本地使用。

  湖廣產糧潛力被徹底挖掘出來。

  不僅供給本地和周邊,還大量順江而下賣到江南,再通過大運河,先讓黃淮泛區吃上飯、產好酒,這就是蘇北各類好酒,為什么是在明朝大踏步發展,因為大運河讓黃淮泛區吃上了飯。

  湖廣的糧食再順著大運河,運抵山東、天津、京城,乃至宣大和遼東。這些地如果只靠本地產糧食,那么城鎮人口會非常有限,脫離土地的工匠、兵馬和官員數量會很少。

  想想宣大、薊遼沒有多少營兵,全靠半耕半戰的衛所兵,會是多么可怕的情況。

  這也是大唐北方環境衰落以后,中原王朝很難向北走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地的貧瘠的土地、有限的生產力,養不了多少脫產職業兵。草原上的游牧的人,每到秋天南下搶劫種地的人,不用種地就能吃到豐足的小麥。本地產出養活的那點職業兵,擋不住四處南下的草原人。

  大唐以后的北方,環境今非昔比,靠本地產出,實在太為有限。

  出了長城,哪有草原?一眼望去,只有沙漠。

  大明軍民,看著長城以外的茫茫沙漠,無不懷念大漢時水土豐美的關中、秦晉、燕云之地啊。

  所以,大運河就是北方的生命線。

  海運固然不錯,但是搞海運,就沒有宿遷的美酒、北直隸各府的市民、宣大數量不低的強軍......因為它們不靠海,吃海運的糧,還要更多的運輸成本。

  這就是大運河的必然,既運送糧食,又讓沿途各地繁榮。

  “湖廣熟,天下足”,就是這個時期的真實寫照。

  “江南熟,天下足”已成為過去式,卻也是一件好事。

  江南的產業紅利、貿易活躍、海外白銀,帶來了古代史上最繁華的江南。也是晚明人才輩出、思想活躍、技術迭起、科學啟蒙的經濟基礎。

  晚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好的地方說完了,壞的地方已經悄然到來。

  雖然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在六年后出現,但現在不分南北,糧食價格已經漸漸高昂。

  在河南種小麥的區域,芝麻、蔬菜等依舊是點綴,糧田處于絕對優勢地位。

  更不用說再靠南,水源充沛適合種水稻的地方了。

  糧食真是最核心問題之一啊,這個時代可沒有土地被撂荒,中原與湖廣能種地的地方都種了,可依舊不夠吃。

  不光是人多地少的問題,要立刻提高農業生產力,否則輪回周期率的問題就大了。

  記得徐光啟已經在開始總結天下農政了,涉獵非常廣泛,還從福建搞了番薯在上海的老家一帶試種。

  《農政全書》可以早些問世,自己也要借魏忠賢的權勢,將番薯、玉米和土豆加快篩選、適應和推廣。

  南陽府這段路一切平靜。

  洛陽那邊的福王也沒派人追過來,看來這位萬歷最寵愛的兒子,知道天啟對他會有防范啊,其實很聰明嘛~

  很快到了南陽府最南端的新野縣。

  這就是三國的那個新野,自己也能像劉玄德一樣,雖然起步不高,卻百折不饒。

  劉玄德可不是演義里那個被文人閹割后愛哭的那個形象,而是非常能打、各地英雄折服、志向如鋼鐵一般的超級強者。

  不學劉備別的,但一定要學會他的百折不撓、矢志不逾。

  王宏宇一行曉行夜宿,一路景色優美,仲夏的河南道路兩旁的莊家生長茂盛,這里雨量充沛,小寒季的干旱還沒有影響到中原。

  這時候河南大面積種植谷子,此時正是谷子拔節的季節,谷子已經快2尺高了,再長大施肥就難操作了。

  此時道路上隨時能看見運肥的木轱轆兩輪牛車、驢車、獨輪手推車、驢馱、人挑,絡繹不絕。

  田間地頭到處堆積著農家肥,驢騾糞、羊糞、還有茅坑掏出的肥料,還有用黍穰、麥秸在地頭燜出的秸稈肥。

  他知道這種燜肥的辦法,他前世在網上查過,后世在貴州遵義軍民府也見過。這是化肥出現前南方普遍采取的辦法。北方因為缺水只能在有水的地方燜肥。

  就是把秸稈破碎、摻上土澆水,然后用泥巴封起來,秸稈發酵產生高溫腐爛變質,成為肥料。

  后世的沼氣池也是這個道理,只不過后者不用泥巴密封而是用水覆蓋,燜得更徹底,秸稈、野草分解成可燃性氣體。

  沼氣發電、沼氣燃料,這些都有可能,而且是越往南越好搞。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