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纜鎮語錄 > 姑蘇金陵走(附錄:《寶積經》40)
  姑蘇金陵走

  對于要去姑蘇,是隆厚歸夫妻提議的。

  隆厚歸對周浩然說:他請了年休假,在五一前去旅游可以避開人擠人的窘境!

  周浩然征求了老婆肖雅文的同意后,同意了隆厚歸的提議!

  隆厚歸老婆叫齊愛潔,也是個醫生,不過是個西醫。

  四個人都有駕照,開了一輛越野車去,空間很大,出門比較方便。

  早上六點從纜鎮出發,上午十點半就到了姑蘇城外寒山寺門口。

  我們下車之后,就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沐著悠遠的鐘聲,穿過一座宏偉的三門黃色牌樓,牌樓正中匾額石雕貼金“寒拾遺蹤”四字,它是寒山寺深厚歷史文化的標志之一,“寒拾遺蹤”為明朝翰林學士姚希孟所題,落款為崇禎癸酉冬章美書住持明五立。

  據史料記載,寒山,拾得是唐代天臺山國清寺的兩位高僧,也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詩僧,他們的行跡怪誕,言語非常,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

  寒山居浙江天臺寒巖,喜歡吟詩唱偈,與國清寺僧拾得結為友好。

  拾得本為孤兒,因豐干禪師領入天臺國清寺為僧,故名拾得。

  唐貞觀年間寒山和拾得來到了蘇州城西楓橋鎮上的“妙利普明寺”住持,“妙利普明寺”遂改名為“寒山寺”。

  牌樓內是一溜的黃墻碧瓦,圍墻內就是名聞天下的寒山寺了。

  千年古剎寒山寺,隨處可見古跡遺蹤,還未進入寺廟的大門,已在門外看見了和合泉,和合泉旁還有一塊刻有“和”、“合”兩字的太湖石。

  “和”、“合”二字均見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詞義本身而言,“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實現“和諧”的途徑,“和諧”是“和合”的理想實現,也是人類古往今來孜孜以求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文明中諸多元素之間的理想關系狀態。

  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表現于兩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二是“中庸”,指人際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

  清朝雍正年間,寒山、拾得被追封為“和合二圣”。

  我們繼續朝著寒山寺山門的方向行走,寺院山門的前面的石拱圈古橋就是江村橋,就是張繼在此觸景生情寫詩的地方了。

  大唐天寶年間爆發了安史之亂后,唐玄宗與楊貴妃倉皇的逃亡四川,此時江南的時局尚且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人士子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躲避戰亂,這其中就包括張繼。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張繼途經寒山寺,夜泊于楓橋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難以成眠,聽到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江南水鄉的秋夜勾起了這位客子的憂愁,面對月落、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城外、古寺、客船、鐘聲等朦朧的憂愁意境,于是有感而發,一首流傳千古的名句噴涌而出。

  然而令張繼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首詩,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掀起了多么大的波瀾。

  中國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名山大川,處處都有著名的寺廟禪院。

  寒山寺規模不大,名氣不響。《楓橋夜泊》的出現,讓寒山寺名聲遠播,成為與少林寺、靈隱寺、大相國寺、法門寺、白馬寺等相提并論的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在江村橋與寒山寺山門之間,寒山寺照墻像一道屏障聳立山門之前,朝西臨河而立,莊嚴厚重,黃墻黛瓦,上置脊檐,飾有游龍,氣勢非凡。

  黃墻上鑲嵌有三方古樸蒼勁的綠色青石,上面刻著“寒山寺”三個大字,鐵劃銀鉤,筆力雄峻,是由浙江東湖名土陶浚宣所寫,給歷經千年風霜的古剎寺廟增添了莊重感。

  山門兩旁是兩棵古樟,黃墻內古典樓閣飛檐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鐘樓,都源于楓橋夜泊詩。

  走進山門,山門佛龕背后站著一尊威風凜凜的將軍像,面朝里,對著大雄寶殿,手拿金剛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韋馱,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將之首。

  寒山寺的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總共有四間房,房高12.5米。單檐歇山頂,飛甍崇脊,據角舒展。

  露臺中央設有爐臺銅鼎,鼎的正面鑄著“一本正經”,背面有“百煉成鋼”字樣。

  這里包含著一個宗教傳說:有一次中國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紛爭,較量看誰的經典耐得住火燒。

  佛徒將《金剛經》放入銅鼎火中,經書安然無損。

  為頌贊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資紀念。

  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庭柱上懸掛著趙樸初居士撰書的楹聯:“千余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

  須彌座用漢白玉雕琢砌筑,晶瑩潔白。

  座上安奉釋迎牟尼佛金身佛像,神態安詳。

  大雄寶殿內兩側壁內鑲嵌的是36首寒山的詩碑,兩側靠墻供奉著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乃由佛教圣地五臺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與別處寺廟不同,供奉的是一幅唐代僧人寒山、拾得的石刻畫像,而不是其他寺院供奉的南海觀音菩薩。

  畫像據說是出自“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之手,用筆大膽粗獷、線條流暢,卻又不失眉目傳神。

  畫像中寒山右手指地,笑容可掬,談笑風生,而身旁的拾得更是袒胸露腹,歡愉靜聽。

  寒山與拾得兩人之間的問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廣,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他們的對話中,話語不多,世俗之人如能參透,一定是醍醐灌頂,當頭棒喝,減少無數煩惱事,增加生活幸福感。

  從大雄寶殿出來,正前方的兩層屋宇是藏經樓,面闊3間,寬9.8米;進深9.2米。遠望屋頂,樓的屋脊上雕飾著《西游記》人物故事,可見唐僧、孫悟空等西天取經塑像群,是唐僧師徒自西天取得真經而歸的形象,這一組塑像群的主題與藏經樓的含義十分吻合。

  藏經樓在二樓,里面秘藏了大量珍貴的佛經。

  一樓是“寒拾殿”,這也是寒山寺里的一大特色,殿的正中供奉著寒山、拾得兩位高僧的泥塑金身像,拾得舉持荷花,寒山捧托食盒,這便是“和合二仙”的由來了。

  他們純樸渾厚,嬉笑見神。我凝視著他們的塑像,忽然仿佛看到了佛祖手拈婆羅花時的禪意,更看到了摩柯伽葉參悟后報與的會心一笑。

  在寒、拾塑像的背面立一巨碑,嵌有千手觀音、韋馱和關公等人物的畫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間蘇州狀元石韞玉的篆書“現千手眼”。

  殿內左右壁嵌有南宋書法家張即之所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共二十七石。后面還有董其昌、畢懋康、林則徐、俞樾等人的題跋共十一石。

  游寒山寺,總想觀賞一下鐘樓,鐘樓就在寒拾殿的旁邊,步入大殿南側“性空世界”的月門,可以望見綠樹掩映的鐘樓,翼然如亭。鐘樓為二層,是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

  走進鐘樓,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展示在我們眼前的鐘樓建筑和這里的鐘,早就不是詩人張繼詩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鐘了,據記載,甚至明代嘉靖年間補鑄的那口大鐘也早已不知下落。目前的這口鐘是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鑄的,由江蘇巡撫陳夔龍督造,巨鐘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兩噸。鐘聲宏亮悠揚,余音繞梁,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

  僧人撞鐘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說每年有12個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鐘108下,表示一年的終結,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二是依照佛教傳說,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108次,人的所有煩惱便可消除。

  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聽鐘樓中發出的一百零八響鐘聲,在悠揚的鐘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

  我們從鐘樓一路看著明清風貌的建筑過來,普明塔院馬上就出現在眼前了,驀然看到大唐風范,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

  普明寶塔是“一寺標幟”,是塔院的主體建筑,也是寒山寺的最高點。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開山之塔的形制與層高,無史料可據。

  寺經幾焚,塔遭三毀。

  然建塔之志不滅,建塔宏愿常萌。

  經秋爽法師鼎力,復巍峨寶塔,辟威儀塔院,喚唐風重新,使塔影再現。

  普明寶塔為仿唐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四方五層,由須彌座臺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總高42.2米。寶塔的建筑藍圖,是以敦煌壁畫中唐塔造型為樣本,同時參考山西五臺山南禪殿、佛光殿,以及揚州平山堂的建筑形式設計。

  普明寶塔的臺基為花崗石材料,高2.1米,寬16米。四邊有臺階拾級而上,氣勢宏大。平臺四周花崗石斗拱托起石欄桿,石欄立柱上整體圓雕牡丹花。

  臺基外四角,各立小青銅臥獅一座。塔身。高30.5米,筒壁厚度僅14厘米,“木構方體,敦厚莊重,層閣復疊,聳然暈飛”。

  寶塔西東南北四門,各懸“普明寶塔”匾額,分別為趙樸初、謝孝思、費新我、沈鵬題書。2層到4層的頂面是各種幾何造型的平板,上面繪制佛門演變發展的圖像。

  塔身出檐飄逸,翼角端莊,各層漸次收進,底層對邊為8米,第五層對邊為5米。五層皆有塔廊平臺供人駐足眺望。

  近水遠山,一覽無余。塔中設天室、地室各一。地室在底層塔內,邊長2.8米,深2.2米;天室在四層樓面下,邊長1.2米,高0.8米。留作供放寶物。

  塔剎。高9.6米,相輪直徑2.4米,由覆缽、仰蓮、相輪、華蓋、三花蕉葉、寶珠、剎鏈、風鐸等組成,重約12噸,黃銅鑄就,外貼金箔,光華四射。

  華蓋和水焰上各有4組(8個)和6組(12個)飛天女,水焰外圈、7重相輪和4個方位剎鏈上,以及各檐層下共設置108個風鐸(遇風即響的占風鈴)。

  新建成的普明塔院位于藏經樓后方,與大雄寶殿遙相呼應,占地約3000千方米,平面呈回字形。

  院內建筑造型古雅,斗拱粗碩,吻獸雄狀,出檐深遠,具濃郁的唐代建筑風格。

  進塔院釘門廳,廳中立漢白玉石橫碑—座。

  正面刻“普明塔院”四個金光大寧(性空書),背面為《寒山寺重建普明寶塔暨塔院碑記》。撰文是雷應行教授,碑記完整地記述了普明寶塔的歷史、興衰、重建。

  駢散相間,富有感染力。

  普明寶塔北對法堂,法堂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為單檐廡殿。

  正脊緊湊,兩端吞脊獸鴟尾相向高聳內曲,外沿有鰭狀邊緣,正中飾寶珠一枚;垂脊舒展奔放,檐角遠伸;斗拱碩壯疏朗,沉雄敦厚,體現大唐建筑風范。

  堂前池水環繞,水上凌空架露臺,露臺有橋與寶塔相通。

  法堂是寺院中僅次于大雄寶殿的重要建筑,也稱講堂,是講演佛法、舉行受戒儀式,以及重要集會的場所。

  每逢圣誕或重大佛事活動,常于此舉行法會,鐘鼓齊鳴,場面莊嚴隆重。

  寒山寺佛教圖書館暫設其中。

  法堂匾額為謝孝思題。

  門外廊間懸掛著金碧輝煌的抱柱楹聯四副。

  門前抱柱聯:“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

  馮其庸撰并書。兩側聯:“同游華藏莊嚴海:共入菩提大道場。”

  錢紹武撰并書。法堂走廊抱柱聯:“眾生覺悟當成佛;正法宏揚本在僧。”茗山撰并書。兩側聯為:“華藏莊嚴,等太虛而成量;遮那妙體,遍法界以為身。”楊仁愷撰并書。法堂內掛性空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拓中堂,兩側聯為:“楓橋夜泊,聽幾杵疏鐘,無邊佛法;寶塔晨香,傳三乘教典,普渡眾生。”“王禹時撰聯并書于燕京”。

  沿法堂兩側向南,有碑廊相環通,壁間嵌碑刻77石,圖文并茂,融匯古今,滿壁生輝,蔚為大觀。

  進塔院左行,碑廊首位是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所題“寒山寺碑廊”石碑。

  在其余76方碑刻中,書寫張繼《楓橋夜泊》詩的有11石,有集宋代王硅字、集明代文徵明字詩碑;其他書題者為張繼(溥泉)、李大釗、陳云、啟功、錢太初。各類畫像、圖畫石刻13石,有謝孝思《十六羅漢畫像》2石,王錫麒《觀音大士寶相》,僧法磬、覺明題《極樂世界莊嚴全圖》,張曉飛《玄奘》畫像等。圖畫類有凌虛《寒山寺重建唐塔圖》,邢少蘭《梅花圖》,孫君良《寒山寺圖》,徐源紹《花鳥圖》,蔣風白《蘭竹》,馬伯樂《張繼楓橋夜泊圖》,楊旭《竹石圖》等。其中鄭板橋《墨竹圖》上,有陳從周、顧廷龍、王蘧常、施蟄存、蘇步青、周谷城、俞振飛等多人題跋。

  其余為古今名流詩文刻石,有明代祝枝山草書《千字文》書條9石。清代俞樾隸書聯句:“山野所樂世無禁:金石之辭臣有長。”鄧石如篆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石刻4石。鎮江金山寺住持茗山法師書碑:“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落款為“性空法師囑為碑廊書”。有三樂老人方建中書詩:“游到姑蘇興倍濃,園林蒼翠水溶溶。一舟行傍楓橋泊,靜聽寒山夜半鐘。”有崔護題詩:“南朝古寺喜新顏,塔影鐘聲不一般。緣是天臺開妙果,四方游子謁禪關。”下署“寒山寺復建古塔碑廊,賦之記盛”。題詠普明寶塔的有寒山寺住持性空、上海玉佛禪寺住持真禪、章節、錢仲聯、仲貞子等。此外還有松年、費新我等多人的題書石刻。塔院南墻東西兩隅,各建兩層仿唐式角樓一座,雄踞拱衛。對著寶塔基石四角,分立日本友人贈送的“石燈籠”四只,狀如小塔。塔院內及周圍綠草如茵,花木扶疏,莊嚴寧靜。

  寒山寺的主庭園左側的花壇兩面嵌長條石刻兩塊,一為明代崇幀年間刻的“寒拾遺蹤”,另一刻清末江蘇巡撫程德全寫的“妙利宗風”,這些都是寒山寺歷史演變的碑證。寒山寺的寺院不大,卻秉持了精巧細致的風格,寺中處處皆院,錯落相通。環顧寺院,殿堂軒昂,木廊飛檐,窗欞斗拱,香火頗盛,人來人往,楓木相間,黃墻綠樹,碧瓦紺宇,古色古香,引人入勝。登塔遠眺,寒山寺周圍翠竹牡丹,綠樹成蔭,環境幽靜。憑窗看去,青林一片,紅樓數幢,別是一番風光。寺前隔墻臨水有江村橋一座,江村橋畔,良田千頃,一直延伸到太湖邊,遠處靈巖、天平諸峰,渾然一色,綿亙如屏,嫵媚的江南風姿,任人飽覽。當我們走出寺院,不禁又回身佇立了片刻,凝望著黃色的院墻和參天的古木,我還在想著唐朝詩人張繼聽到的那悠遠而肅穆的鐘聲,仿佛耳邊又傳來了那首傳誦了一千多年的朗朗讀詩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門外的楓橋夜泊景區是開放式的,不收門票,商業氣氛很濃。

  可以說是香火和導游齊飛。

  楓橋仍可夜泊,運河依舊繁華如夢!

  中午在如家酒店休息,房價很平民!

  下午游西園寺。

  姑蘇西園戒幢律寺,簡稱西園寺。

  位于閶門外留園路西園弄18號,東靠留園,西鄰寒山古寺,北倚虎丘風景區,南臨閶門運河。

  西園寺創建于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始名歸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現存建筑為清代重建,于1982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1522——1566)之末,太仆寺卿徐泰時構筑東園(今留園)時,把已經衰落的歸元寺改建為宅園,名西園。

  徐泰時故世后,其子徐溶舍園為寺,取名復古歸元寺,并于崇禎八年(1635),延請報國禪寺茂林律師任住持,改名戒幢律寺,該名反映出寺院高樹戒律之幢,以戒為本、以律為宗的立寺原則。經茂林律師及爾后數代住持的努力,西園寺成為律宗道場,法會盛極一時,列為江南名剎。

  西園寺現存殿宇多為清末民初所建,是市內規模最大的寺院。

  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有面闊三間的牌坊、山門、金剛殿、放生池、大雄寶殿、藏經樓。出金剛殿東側有觀音殿,西側有羅漢殿。寺中還有念佛堂、法云堂、客堂、齋堂、庫房等建筑。

  除了寺廟常規的建筑群,西園寺另有兩大看點,值得關注。

  一是蘇州園林中獨有的羅漢堂,羅漢堂屋宇深廣,共三進四十八間,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泥塑金身羅漢五百尊,分單雙號相對排列。

  步入羅漢堂正堂,迎面是一尊用四快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觀音像共有1000只手,每只手掌中有一只眼睛,象征了觀音菩薩無限慈悲和無量智慧。

  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羅漢堂以此為中心,呈田字布局。四大名山分別為四大菩薩成道的應化道場:普陀山為大悲觀音菩薩應化道場;五臺山是大智文殊菩薩應化道場,九華山是大愿地藏王菩薩道場,峨眉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應化道場。

  羅漢堂內中心兩側的濟公與瘋僧。濟公塑像歪戴僧帽,肩披破僧衣,手持破葵扇。現在《濟公傳》中的形象就是源于此。

  二是西花園中的放生池,西花園放生池里有兩只斑鱉。世界上已知最常壽的動物,而且,這種背上有斑點的斑黿全世界僅存三只,而西園寺小小的一個放生池里就有兩只大黿,一橢圓、一長圓,一名方方,一名圓圓。

  放生池岸邊有兩只銅塑斑黿造像,是以一比一的比例塑成的,本地人對風水大黿有很多奇妙故事傳說。

  最初,我們以為神黿僅是一個傳說而已,可是看到池邊有喂食時間的提示,經向當地人詢問,的確有大黿在池中生存,有幸的話可以看到它們浮出水面,我們默默的瞧著水面,不時看到有小龜在水中游弋,大黿卻蹤跡全無,估計看到大黿,可能要等到驢年馬月。

  晚飯在西園寺門口的一個小素菜館吃。

  飯后去看了一下楓橋夜泊的夜景。

  第二天一大早,四人就去了平江路吃早飯。

  當走入這里的時候,突然產生了一種異樣的、夢幻般的感覺。

  喧鬧嘈雜的欲望都市剛剛離去,素雅清靜的世外桃源就呈現在面前,這種因穿越空間形成的物象反差,竟然讓人感到恍如隔世,心中不由得問道:這是哪里?

  但街邊的路標明確地告訴我們,這就是平江路。

  在路口的示意圖上,了解到平江路是河街并行、相依相伴、水陸相鄰、縱橫阡陌的雙棋盤城市街巷格局,這在江南眾多古城鎮的歷史街區里無疑是獨領風騷的。

  舉目望去,這里的一切都是古樸自然的。河街的兩邊都是粉墻黛瓦、飛檐翹角、木柵花窗、錯落有致的老建筑,東部臨街房子已改為商業店鋪,西部臨水還是普通的民居。

  初看,很多老房子門楣古舊、油漆斑駁,山墻上外皮脫落,顯得有些蒼老和衰敗;但細品,還是散發著江南民居建筑藝術的疏朗淡雅、簡約平和的風格和韻味。

  在這些古舊的老房子和青石板路以及古井、古橋、古牌坊的面前,會使人感到千年的姑蘇并沒有遠去,而是像個積年的老者坐在我們身邊,帶著淡然恬靜的神情向我們敘述著自己的滄桑歷史。

  時序已是初春,那“嫩黃楊柳未藏鴉,隔岸紅桃半著花”的初春美景早已呈現,在清爽宜人的春風中微微地搖曳著,卻更加繁茂、翠綠和妖嬈。

  河岸的香樟樹和垂柳也依然濃郁婆娑,無怨無悔地為河街撐起了片片的綠蔭。

  岸邊平展展的石欄也向遠處無限地延伸著,石桌和石凳在一旁靜靜地守候著,真誠的迎接著陌生的人們的到訪。

  碧水微波的平江河在緩緩地向遠方流淌。

  “綠楊深淺巷,清翰往來舟”,不時地有身穿藍花布衫的船家搖櫓駕舟從眼前駛過,好像從那過去的歲月駛向未來的時光。

  古宅、老街、竹叢、花木、河水、蓬船交融在一起呈現出江南水城獨特的詩情畫意般的美感。

  在河對岸的樹蔭下,幾位老婦人坐在石凳上聊天,腳下伏著一只花貓;一位白發老者半躺在岸邊的藤椅上,身邊石欄上放著老式的收音機,暖水瓶和搪瓷茶缸;街邊屋角的陰涼處兩個老伯在對坐弈棋;巷口里一中年婦女在挑著竹竿晾曬衣服......看著這一派安詳閑適、怡然自得的生活景象,忽然想起了“歲月靜好”、“今夕何年”這兩句詞,盡管發明“歲月靜好”這句詞語的人為我所不齒,但此時我還是為這句話而感動了。

  平江河上每隔不遠處就有一座石橋,有的宛如半月,有的平鋪直通,橋的兩邊連接著條條的的橫街窄巷。

  “問君何不到姑蘇。千載古城一卷書”。那矗立在巷口路邊的精致的指路牌,就像這部浩繁歷史大卷的章節回目,引導我們來到這些幽深的古巷里,穿越千年的時空阻隔,翻開塵封的歷史記憶。

  “朱戶千家巷,丹楹百處樓”。在這些雕梁畫棟、庭院深深的高門豪戶面前駐足,你會想到有多少達官顯宦、才子佳人曾經在這里過著鐘鳴鼎食、笙歌管弦、浮華豪奢的生活。“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如今這些王謝朱門早已人去樓空、寂寥落寞,使人感到“物換星移,嘆朱門,多少繁華消歇”,只有在“斜陽草樹、尋常巷陌”里的普通民居還在延續著那平淡的、瑣碎的.、世俗的日常生活,還在延續著讓人心馳神往的姑蘇舊夢。新開的評彈茶館還在演繹著昨日的故事!

  隨著向前延伸的石板路往前走,一個個店鋪接踵而來。

  這些店鋪都是由普通的民居改建而成,外表樸實無華,但屋檐下吊著的花籃和燈籠、店里的裝飾和擺設等,卻無不體現出別有韻致的創意和溫馨清雅的品位。

  這里有茶館、客棧、小吃店,咖啡館、美術館、特色書店、慢生活館等。“魚香飯稻”、“綠竹翁”、“停云香館”、“品茶聽琴”、“彼岸”......僅僅從這些旗幌和牌匾名字上你就會感到濃濃的優雅閑適的文化氣息。

  在這里流連徜徉,很容易滋生懷舊的情感,浮躁、混沌、迷茫的心靈也會沉靜下來。

  古人說:此心安處是吾鄉。

  在一家精雅的客舍前,真的好想放下背包,就在這里長期寄住下來,每天會同三兩知己坐在花木扶疏的庭院里,讀一本書、品一壺茶、觀一局棋、喝一杯咖啡、賞鑒一幅字畫、聆聽一曲彈詞開篇,聊聊過去的陳年往事,享受散淡和清逸的慢節奏的生活;或獨自倚坐在河邊的木椅上看悠悠流水、垂垂細柳、隔岸桃花,慢慢地消磨那長長的午后時光。

  據說還有七里山塘街也是一樣的風景!

  據說這里正在流行竹筒奶茶,會不會是曇花一現的東西?

  然后排隊進去游拙政園。

  拙政園位于東北街178號,在元代原是一座寺院“大弘寺”,到元末逐漸荒廢。到明朝正德年間,御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歷經兩次牢獄之災,罷官后回到故鄉蘇州,購得大弘寺廢址,經拓建后成為私家園林。

  據說主人對園名頗費周折,最后決定取晉代“潘岳”的《閑居賦》“退求己而自省,信用薄而才劣……仰眾妙而絕思,終優游而養拙。”之意。自省自己個笨拙的人,不懂為官之道,幾經牢獄差點命都不保。故而決定退而求之,歸家種田澆菜,自給自足,并自嘲這才是我保命養拙的良策,拙于政退為農,故而取名——拙政園。拙政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園林,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宅園合一。約占地83.5畝,水面積占全園的一半有余,以水池為中心。其布局大致分為四個部分,東、中、西為花園景致,南為主家宅居。

  我們大巴到達拙政園已是早晨八點多了,從大門進去便是東花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灣溪水,水質澄澈碧綠,游魚翕忽,幾只野鴨悠哉游哉,劃波戲水,逍遙自在。沿著一條斜斜的石板路度去,來到了精巧典雅的“蘭雪堂”堂中屏風有一副漆雕圖畫,雕刻細膩清晰,拙政園的全景分毫無遺。蘭雪堂四周竹翠、幽蘭、疏梅,環境幽雅靜謐。

  穿過蘭雪堂,迎面一座假山掩映在濃綠從中,香風徐徐,樹影搖曳,掩映在蔥綠從中的那座小假山,遮遮掩掩,綠影重重,讓人有種錯覺,好像云朵假山間來回飄悠蕩,故而此景被稱為“綴云峰”。蘭雪堂東北面的荷花池上,有一座臨水而建的水榭“芙蓉榭”三面臨水,四面空敞。想來盛夏之時,風荷搖曳,碧玉半卷,波光倒影,清香襲人。現雖已秋暮,半池殘荷,亭亭擎蓋,仍然韻味十足,令人流連,看哪如云佇客即見一斑。

  慢悠悠地來到了“秫香館”,顧名思義,幾百年前這里四面稻浪滾滾,麥香飄飄,在“秫香館”里品嘗豐收的喜悅。也正是園主的“歸田園居”的宗旨,看起來主人心思縝密,頗含言外深意……。

  如果從東花園去中花園,必須要通過一條長長的回廊,此回廊準確的說,是東花園和中花園的分界線。回廊里開了二十多個漏窗,信步度去,隨著漏窗的更換,窗外的景色也在不斷的更換,故而有雅客戲稱——移步換景。穿過回廊便是中部花園,貼靠回廊有一座半亭,因它緊靠朱紅色回廊,所以稱謂“倚紅亭”。

  與倚紅亭相隔不遠處,有亭名為“梧竹幽居”,”梧竹幽居”又稱“月到風來亭”,與其它亭的不同之處,在于此亭四方正形,四面筑有白墻,墻上開一月圓門洞。人站在亭里往月洞外看,就像一副鑲著圓框的風景畫。更令人著迷的是,四面月洞代表四個季節:南面月洞是迎春花代表春意盎然;北面月洞數竿翠竹,無風自曳,簌簌清音,恰似秋夜簫音繚繞;西面月洞一汪碧池,清波漣漪,碧玉擎珠,粉荷含嫣,清風徐來,香氣四溢,自然夏色無疑;東面月洞是一睹白墻,象征白雪皚皚,殘雪照壁,令人不覺生寒。此景著實妙不可言,可見園主頗具匠心巧思。

  據說:亭額“梧竹幽居”和兩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都是明朝才子“文征明”的手筆,名人名句更增添了“梧竹幽居”的神韻雅趣。

  拙政園以水為中心,占全園面積一半以上。在中部花園有一偌大湖水,湖心有個像碧螺般的島嶼,四面環水,三面植柳,島上蔥蘢秾郁,掩映著一座小亭稱為“荷花四面”亭。單檐攢頂,六角六柱,飛檐黛瓦,白玉底座,紅柱上有副對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此聯攬盡了“荷花四面”周遭的風景。進了十一月,已是秋暮冬近的季節,看哪一湖殘荷,不禁感嘆不已……拂鬢迎風身覺涼,殘荷已半染枯黃。落梧凌亂哀秋去,煙柳無情翠絮揚。

  在“荷花四面”亭的北面,是一座叫“見山樓”的二層樓閣,三面環水,一側依山。粉墻黛瓦,雕梁重檐卷磯,紅柱玻窗,古樸典雅,極具明清建筑的風格。一樓叫“藕香榭”沿水外側是回廊,設有吳王斜靠,憑欄觀魚賞花,甚是愜意。二樓原來的名稱叫"隱夢樓"后來因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在此辦公,嫌隱夢樓這名過于消極頹廢,遂改稱為“見山樓”二樓高敞開闊,站在樓上,中部花園的景色盡收眼底。且四季不同,春來新綠盎然,百花爭艷,姹紫嫣紅;夏臨細雨蒙蒙,一湖菡萏,荷風流香;秋到金風徐徐,蘆絮輕曳,裊娜飛雪;冬蒞漫天梨花,媲若柳絮因風起。屆時賓主披裘暖酒,邊賞瓊瑤玉景,邊吟詩填詞,哪是何等境界……女兒輕輕牽動衣袖,方然醒悟。

  穿柳影,爬假山,過魚梁,最后繞到一座精巧玲瓏的石舫前。匾額“香洲”據說,洲是舟的諧音。形象極了,此建筑外形像極了一膄畫舫,精雕細琢,纖秀俊雅,三面臨水,一面曲橋通岸。上下二層,亭、臺、樓、閣、榭、廊,一應俱全。船頭處“荷花臺”面臨一池荷花,現如今雖已三面殘荷,依然余香縹緲,風韻猶存。前艙為”四方亭”坐在那里細細品茗,悠悠揚揚的絲竹清音,在耳畔氤氳,一陣陣淡淡的香風迎面拂來,那愜意愜意……。

  中艙為“榭廊、內艙”,慢慢地細細觀賞那,雕梁畫棟,漏窗朱欄,真的大飽眼福也。船尾處有“秀閣”此閣絢麗多彩,小巧玲瓏,翠繞珠環,清雅別致,匾額一個“秀”字,攬盡了此閣的神韻。此石舫奇在,集亭樓閣榭廊為一體,又那么地和諧,那么地美奐美倫,無怪被稱譽為“中國古典園林,造型中最美的石舫之一”。

  下午去了虎丘景區。

  虎丘,原名海涌山,位于蘇州古城西北角,已有二千五百多年。

  在悠悠演變中,早已變為蘇州古城的標志,變成蘇州形象的象征。

  雖只有三十多米高,卻素有“吳中第一名山”“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正所謂“虎丘吳小山,東南稱奇觀”。

  如此獨絕,難怪蘇東坡要發出感嘆: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遠看隔河照壁,上嵌“海涌潮輝”四字。

  雖寥寥四字,卻點出了虎丘來歷:遠古時期,火山爆發,產生灼熱巖漿堆積,形成幾個小島。

  漲潮時被水淹沒,退潮時又涌出海面。

  久而久之,海陸變遷,就變成山丘。

  虎丘雖最矮小,但卻如明珠閃爍,流輝至今。

  經過入口處,走上海涌橋;向前眺望,就會發現:山藏寺里,寺中藏山。

  特點鮮明,如詩所繪:“塔從林外出,山向寺中藏”;“平生只見山里寺,今日來看寺里山”;“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叫鎖寺門”。

  仔細觀看,稍加想象,丘如蹲虎,蹲虎如丘:二山門像老虎頭顱,洞門如老虎嘴巴,窗洞似老虎眼睛,兩邊石碑是老虎耳朵,兩旁樹木好像老虎胡須,門前露臺如同老虎舌頭,環山河水好似老虎口水,山丘好比老虎脊梁,寶塔宛如老虎尾巴。

  史料記載,公元前496年,吳越宣戰時,吳王闔閭受傷死于返程途中,歸葬于海涌山。

  為了保守吳王墓的秘密,在吳王下葬三日后,盛傳其霸氣凝聚成白虎,蹲于海涌山上。

  從那以后,便有了虎丘稱呼,且沿用到今天。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曾多次發現墓門,推測是吳王墓,但因墓恰巧就在斜塔底下,擔心開挖會影響到斜塔,故而只好作罷。

  斜塔嵐浮,卻是只真正保護吳王墓的白虎。

  向前不遠,是二山門,即斷梁殿:主梁拼接,斗拱托梁;獨具一格,含真藏古。

  穿門北上,路西有古井憨憨泉:上蓋鐵蓋,周有欄桿。

  繼續上山,路東有試劍石:中間裂開,酷似劍劈。

  往北前進,路西有枕石:圓卵蜒蝣,狀如大枕。

  再向前走,便是虎丘中心千人石:形如盤陀,色如紫繒;平坦如砥,高下如削;廣可數畝,大容千人。

  相傳,吳王夫差為先王闔閭治喪,在地宮埋葬了三千寶劍和大量財寶。

  為保守秘密,吳王夫差賜鳩酒于此,設鶴舞助興;千余名修墓者在此飲酒,鳩毒發作,慘死于巨石之上。

  血流成河,染成紅色;天長日久,遂成暗紅。

  為扶正祛邪,消災免禍,超度亡靈,在巨石北側,建有一對石經幢:西北的八棱形,刻有二十尊佛像,為陀羅尼經幢;東北的方柱形,上覆四角攢尖頂,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幢。傳說,到了晉代,高僧竺道生在此說法。

  雖滿腹經綸,口吐蓮花,吸引“千人座”,但信者寥寥,疑者多多。

  于是,生公聚石為徒,與談至理;講到妙處,天花亂墜,白蓮盛開,頑石點頭。

  講經佳話,膾炙人口,元代顧瑛有詩描繪:生公聚白石,塵拂天花墜;可憐塵中人,不解點頭意。

  抬眼東北角,有一白蓮池;池中央,有一方頑石,叫點頭石:外表方棱出角,像是點頭稱是。

  轉身向左,迎面有“虎丘劍池”四字,蒼勁有力。

  過了“別有洞天”,眼前就是“天下第五泉”的劍池:石崖兩片,陡峭高聳,拔地而起,鎖住一池綠水。

  池形狹長,南稍寬大,北微狹窄,形似平放寶劍。陽光斜射,寒光閃閃,即便炎夏,也覺涼涼颼颼。

  石橋拱形,飛懸半空,倒影水中,神奇驚險。苔蘚滿壁,藤蘿倒掛,透壁望塔,如臨深淵。導游說,劍池是因埋劍和尋劍而形成的。

  據《吳地記》載,因以扁諸、魚腸等劍三千殉葬,故以劍池名。

  據《元和郡縣志》載,秦皇鑿山以求珍異,莫知所在。

  孫權穿之亦無所得,所鑿之處遂成深澗。

  公元1512年,唐伯虎、王鏊等人因池水干涸,發現墓門,留下石刻。

  1955年人民政府整修虎丘,疏浚劍池。

  在戽干水后,于池北最狹處發現了一丈多長的隧道。

  盡頭呈喇叭狀,容四人并立,并豎有石板,形似墓門。

  為確保上方云巖寺塔的安全,未作深入發掘,隨即進行封沒。

  種種跡象表明,劍池存在著某種秘密,應是為掩護吳王墓而設計開鑿的:從上面的第二泉用暗溝將水引到劍池,再從劍池用暗溝將水引到白蓮池,然后從白蓮池用暗溝將水引到養鶴澗。

  但吳王墓是否就在其中,在未經考古發掘證實之前,還是千古之謎。

  再往上走,就到了山頂。抬頭仰望,是虎丘塔:四周八角,八面開窗;上下七層,將近50米。

  樓閣磚塔,高聳入云;古樸雄奇,氣勢磅礴。走到塔東,面西觀察,不難發現:塔身向東北傾斜,且右側呈弧形曲線。

  據介紹,古塔建造于959年——961年,比比薩塔早完工390年,是江南現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層建筑。

  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米,斜度為度,被稱之“中國比薩斜塔”“東方比薩斜塔”,“世界第二斜塔”。

  據推測,和意大利比薩塔一樣,建塔時就開始傾斜;最后一層塔有點偏向左邊,就是為了改變重心,糾正傾斜。

  而究其原因,偏斜是塔基不均勻沉降引起的。

  因為山頂巖面傾斜,西南高,東北低。

  填土高度不等,西南薄,東北厚。

  加上地下水流影響,地表雨雪滲透。

  難免塔基有硬有軟,硬軟不同;沉降有多有少,多少不一。

  這樣,就造成了塔身傾斜,塔周裂縫。

  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古塔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僅傾斜嚴重,而且裂縫遍布,最寬處高達80厘米。

  為了保護古塔,政府采用了鐵箍噴漿、蓋板置換、圍樁灌漿等多種方法,加固修整,解決了塔身開裂和地基松軟問題。

  從而,有效地遏制了傾斜裂縫,保護了千年古塔。

  順著原路,走下山來;邊走邊看,邊想邊悟;虎丘美景,天下獨絕:丘絕在假,假虎成真;石絕在傳,傳說驚人;池絕在謎,謎疑千古;塔絕在斜,斜塔東方。丘石池塔,永絕天下;觀賞感悟,永無憾事!

  斜塔依舊,吳王可安好?

  靈巖寺門望古城,山難得!

  姑蘇河畔舊游船,一水游全城!

  景區商業化是必然,連花朝節也是表面文章!

  第三天一大早乘動車去了金陵牛首山景區。

  初進牛首山,一座方塔引起了我的興趣,金光閃閃的“牛首勝境”四個大字透露出一股讓人肅然起敬的氣息。

  同行的導游介紹,這是風鈴塔,內掛了400個風鈴。走近游覽,微風徐來,清脆的鈴音十分悅耳,閉上眼細細聆聽,那種寧靜恬然就從心田里蔓延開來。

  沿著天闕路一路往山中深處走去,兩旁的花木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混合著泥土的味道令人心曠神怡。

  貪婪的呼吸未夠,我們來到了第一站,佛頂寺。

  據說這是山上佛祖舍利護持僧團的弘法道場,由隆相法師親自選址,按照唐代寺廟風格建立,內分多個功能區。

  入寺參觀,恢弘的建筑景觀讓我折服,寺內景觀頗有些日式的感覺,處處皆景致,對細節的刻畫十分完美,讓人感覺靜謐、深邃,這不正是一沙一世界,一石一宇宙的禪趣意境嗎。仰首遠眺,遠處一方“天印”與牛首山遙相呼應,目下一片生機盎然,美不勝收。

  轉過頭,遠處山坳聳立的高塔也盡顯唐風古韻,宛如把我帶回到貞觀之治的盛世場景。它叫佛頂塔,塔身九級四面,巍峨而又深情的俯視著腳下這方凈土。

  拾級而上,走過佛頂塔不久我們就來到了久違的佛頂宮。

  原本以為不過是一個設計精美的宮殿,然后我又錯。

  導游告訴我們,佛頂宮不單是宮殿,而是地下宮殿。

  這是世界鮮有的深坑建筑,總體高度近90米,是現代建筑藝術的一個嶄新景觀。

  珍寶狀的“小穹頂”以及袈裟狀的“大穹頂”補缺了牛首二峰,使“牛首”的名號更加擋住無愧。

  整個精美的建筑設計讓我們驚嘆不已,以這樣的場所來安奉佛教圣物舍利,想必也是極好的了。

  金玉其外,內部如何呢?我們迫不及待的想要一探究竟。

  乘坐電梯到達佛頂宮的內部,從電梯門打開的那一刻起,可能嘆為觀止已經無法準確的表達我們的感受。

  濃郁的佛禪文化氣息仿佛霧氣一般在我們身邊氤氳開來,讓人不由得心懷虔誠,連隆厚歸這個平日里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的人也變得謹小慎微起來。

  走過“萬佛廊”,來到“舍利大殿”,一路上驚嘆聲不絕于耳,整個大殿內圍繞著舍利大塔,數不清的佛祖、菩薩、飛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在感嘆佛教文化的獨特魅力的同時,也由衷的欽佩設計師和手工匠人的辛勤勞動。

  午飯在金陵老門東吃,鴨血粉絲很地道。

  下午游夫子廟,夫子廟不見夫子,只見鹽水鴨。

  午飯后乘動車回到姑蘇。

  第四天早上開始返程,路過香海禪寺逗留了一下,下午返回了纜鎮。

  旅游,就是去陌生的地方體驗生活!

  附錄:《寶積經》40

  第四十期

  【寶積經|經文】

  云何菩薩所習法船?謂平等心一切眾生為船因緣;習無量福以為牢厚清凈戒板;行施及果以為莊嚴,凈心佛道為諸材木;一切福德以為具足;堅固系縛忍辱柔軟憶念為釘;諸菩提分堅強精進,最上妙善法林中出;不可思議無量禪定福德業成,善寂調心以為師匠;畢竟不壞大悲所攝,以四攝法廣度致遠;以智慧力防諸怨賊;善方便力種種合集,四大梵行以為端嚴;四正念處為金樓觀;四正勤行、四如意足以為疾風;五根善察離諸曲惡;五力強浮,七覺覺悟能破魔賊;入八真正道隨意到岸,離外道濟;止為調御,觀為利益,不著二邊,有因緣法以為安隱;大乘廣博無盡辯才,廣布名聞能濟十方一切眾生,而自唱言:‘來上法船!’從安隱道至于涅槃,度身見岸至佛道岸離一切見。如是,普明,菩薩摩訶薩應當修習如是法船。以是法船,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在生死中度脫漂沒長流眾生。”

  佛陀說,菩薩修學佛法是為了利益眾生,要渡脫眾生出離生死輪回,斷除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等四種瀑流,需要有承載眾生渡過生死長河的“法船”。菩薩所應修習的是什么樣的“法船”呢?

  首先,需要培養平等心以救護一切眾生,這是造法船的基本前提,也叫作成就法船的因緣。

  其次,是修習無量清凈戒行而積累無量福德。以此作為法船堅牢厚實的船板。

  第三,要以修行布施所獲得的果報作為法船的裝飾。

  第四,于佛菩薩而生清凈信心,以之作為成就法船的木材。

  第五,除了布施、持戒、凈信之外,還要積累一切福德作為法船上堅固的纜繩。

  第六,通過修忍辱行而獲得的柔軟心和憶念不失,作為法船上的釘子。

  第七,積極增進菩提智慧,作為最好的船木。

  第八,修習不可思議的無量禪定,幫助積聚福德、調伏身心,以此作為造船的匠師。

  第九,法船是盡未來際廣度一切眾生的依靠,是由畢竟不壞的大悲心所支持和攝受的,又是由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來引導的。

  第十,法船在航行的過程中,以智慧力覺照一切,從而防止煩惱怨賊的搗亂。

  第十一,從智慧所起的善方便力,可以集合慈悲喜舍四大清凈梵行,這是法船最美好的裝飾。

  第十二,身、受、心、法四念處,是法船上的了望臺,幫助法船在航行中,時時觀察苦、不凈、無常、無我。

  第十三,四正勤和四如意足所散發出來的精進和神通力量,是鼓起法船風帆的疾風。

  第十四,眼、耳、鼻、舌、身五根,相當于觀察法船航道的工具。

  第十五,信、勤、念、定、慧五力,相當于強大的載船的浮力。

  第十六,七覺分能夠覺悟大眾的昏迷,是降服魔賊的利器。

  第十七,八正道相當于八條正確的航線,法船只要駛進八正道的航線,就可以不受外道解脫法的干擾,隨意地到達涅槃彼岸。

  第十八,止和觀是修行的主要法門,止相當于專心駕駛的船長,觀能夠確保方向正確。

  第十九,法船在航行中能夠始終行駛在正確的航道,不至于偏向生死、涅槃兩邊。

  第二十,把握緣起規律,確保航行安全。

  上面從二十個方面說明了度眾生到彼岸的法船的意義和作用,而作為船主的大乘菩薩,他們具有廣博無盡的辨才,德行名聲廣布于十方世界,悲心和凈行具有無量功德,能夠救助一切眾生。這些大乘菩薩要極力倡導眾生:“來上法船,從安隱道,至于涅槃,度身見岸,至佛道岸,離一切見”。

  正如上文所說,所有發菩提心的大菩薩們,應當修習上面所說的“法船”,進而用這條“法船”在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中,救度在無盡生死苦海中漂沒長流的眾生。

  【寶積經|經文】

  又告普明:“復有法行能令菩薩疾得成佛,謂諸所行真實不虛,厚習善法深心清凈,不舍精進樂欲近明,修習一切諸善根故,常正憶念樂善法故,多聞無厭具足慧故,破壞憍慢增益智故,除滅戲論具福德故,樂住獨處身心離故,不處憒鬧離惡人故,深求于法依第一義故,求于智慧通達實相故,求于真諦得不壞法故,求于空法所行正故,求于遠離得寂滅故。如是,普明,是為菩薩疾成佛道。”

  佛陀指導修學《寶積經》的第四個要點是為了速成佛道而學。佛陀告訴普明菩薩:除了上面所說的三個要點外,還有一個要點:隨順正法的法行,可以使菩薩迅速地成佛。哪些是隨順正法的法行呢?

  一、行真實不虛的直心,正觀法相而厚集善法;

  二、懷有深切的與般若相應的清凈悲心,絲毫不放松精進努力;

  三、菩薩以追求菩提為樂,所以能夠修習一切善根功德;

  四、由于喜樂善法,所以時時能夠一心正念,常時現前;

  五、由于多聞佛法而不厭足,所以能夠不斷深入法義,具足智慧;

  圖片

  七、由于菩薩除滅了一切愛見戲論,所以能夠具足一切福德;

  八、菩薩樂于獨處僻靜,所以能夠遠離身心的虛妄之相;

  九、菩薩不與惡人為伍,所以他的周圍也就沒有憒鬧妨礙修行;

  十、菩薩能夠透過現實看到本質,能夠以第一義諦為自己的依止;

  十一、菩薩專注于追求智慧,以通達實相的如實智為目的;

  十二、菩薩不懈地追求真諦,真諦本來不壞,所以最終能夠獲得不壞法;

  十三、菩薩追求畢竟空,因為所行中正而能夠真實悟入畢竟空;

  十四、菩薩追求遠離一切煩惱,因而能夠證得涅槃寂靜。

  上述十四點,就是佛陀所說的菩薩能夠速成佛道的辦法。

  為什么這樣說呢?大寶積法門,像恒河一樣的廣大,本來就不是一下子就能學成的;而我們的色身無常,變化不息,成住壞空,終歸于磨滅。

  所以我們修學寶積法門,在沒有獲得正法利益的時候,一定要“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不能因為色身的毀損耽擱了我們成就道業。

  【寶積經|經文】

  說是經時,普明菩薩,大迦葉等諸天、阿修羅及世間人,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佛陀說完《寶積經》后,在座的普明菩薩、大迦葉、諸天子、天女、阿修羅,以及人世間的與會眾生,無不心生歡喜,紛紛表示要對佛所說的大法,頂戴奉行,積極傳播。 無盡的昏迷過后,時宇猛地從床上起身。想要看最新章節內容,請下載星星閱讀app,無廣告免費閱讀最新章節內容。網站已經不更新最新章節內容,已經星星閱讀小說APP更新最新章節內容。

  他大口的呼吸起新鮮的空氣,胸口一顫一顫。

  迷茫、不解,各種情緒涌上心頭。

  這是哪?

  隨后,時宇下意識觀察四周,然后更茫然了。

  一個單人宿舍?

  就算他成功得到救援,現在也應該在病房才對。

  還有自己的身體……怎么會一點傷也沒有。

  帶著疑惑,時宇的視線快速從房間掃過,最終目光停留在了床頭的一面鏡子上。

  鏡子照出他現在的模樣,大約十七八歲的年齡,外貌很帥。

  可問題是,這不是他!下載星星閱讀app,閱讀最新章節內容無廣告免費

  之前的自己,是一位二十多歲氣宇不凡的帥氣青年,工作有段時間了。

  而現在,這相貌怎么看都只是高中生的年紀……

  這個變化,讓時宇發愣很久。

  千萬別告訴他,手術很成功……

  身體、面貌都變了,這根本不是手術不手術的問題了,而是仙術。

  他竟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難道……是自己穿越了?

  除了床頭那擺放位置明顯風水不好的鏡子,時宇還在旁邊發現了三本書。

  時宇拿起一看,書名瞬間讓他沉默。

  《新手飼養員必備育獸手冊》

  《寵獸產后的護理》

  《異種族獸耳娘評鑒指南》

  時宇:???

  前兩本書的名字還算正常,最后一本你是怎么回事?

  “咳。”

  時宇目光一肅,伸出手來,不過很快手臂一僵。

  就在他想翻開第三本書,看看這究竟是個什么東西時,他的大腦猛地一陣刺痛,大量的記憶如潮水般涌現。

  冰原市。

  寵獸飼養基地。

  實習寵獸飼養員。網站即將關閉,下載星星閱讀app為您提供大神沈志偉的纜鎮語錄

  御獸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