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纜鎮語錄 > 走 進 孤 獨(附錄:《心經》講記(十六) )
  走進孤獨

  走進孤獨,

  聽別人唱西北風,

  唱故鄉的云,唱紅高梁。

  走進孤獨,

  聽檐頭雨聲滴答,

  看鞋底掀起泥濘。

  走進孤獨,

  緊捧失意的頭,

  圓睜疲倦的眼睛。

  走進孤獨,

  看到鏡中的自己,

  瀟灑依然。

  一杯茶提神

  兩杯茶醒腦

  三杯茶醒心

  一杯清茶讓人如沐春風

  茶讓人舒服

  是因為茶中自有謙卑

  不爭不爭才是爭,

  不爭才讓人舒服人

  讓人舒服,是因為人胸中有實力

  附錄:《心經》講記(十六)

  咒語,一般都以為是沒有什么意思的

  然而我們倘若將咒語進行義譯

  那也是有意思的

  ……

  修習般若法門

  成就般若妙智

  通常是通過聞思經教

  也就是從文字般若進入觀照般若

  從而成就實相般若

  為什么心經最后要以咒語的形式,讓我們受持讀誦?這又能成就怎樣的殊勝利益?

  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白話譯文:

  以般若智慧觀照自心而獲得解脫自在的菩薩,修行極深的般若智慧時,觀察洞見到集聚構成人我的肉體,感受,思想,意志,心識等五種要素,是因緣相依的生滅關系。他的本質是空,而非實體的存在。菩薩因徹見這五種集聚的要素是緣起性空,所以脫離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舍利弗啊!肉體以及一切的物質現象,不是真實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緣相互依存的生滅關系,所以物質和空并無差別;而空和物質二者在本質上也沒有不同,因此空不異於物質。有人認為空是沒有,物質是有,而菩薩以般若智慧觀照徹見到物質就是空,空就是物質,猶如水和水波的關系,二者既是各別的,也是一體的。感受,思想,意志,心識,同樣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這五種集聚的要素,從它緣起性空的本質來說,它既沒有生起或滅失,也沒有所謂污垢或清凈,更不會增多或減少。所以,在緣起性空的本質上,物質,感受,思想,意志,心識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空。人對外界的認識,需透過眼,耳,鼻,舌,身體,意識六種感官與物質,聲音,香臭,味覺,觸覺,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種外境,分別相對應而認知一切,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空。人的一切認識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體,心識,物質,聲音,香臭,味覺,觸覺,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體,心識的識別作用共十八種,它們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空。

  不經由佛教導而獨自開悟的緣覺圣者,因觀照十二因緣而了悟,但菩薩以般若智慧照見十二因緣是緣起性空的,所以不論是導致生死輪回的主因無明;或是滅盡無明,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滅盡無明而脫離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實體的存在。親自聽聞佛說法而證悟得聲聞圣者,因觀照四諦而了悟,但菩薩以般若智慧見苦,苦的原因,滅苦而解脫,滅苦的方法這四諦是緣起性空的,不是實體的存在。

  菩薩所證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證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證得的境界,因為菩薩徹見一切是緣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的,心不執著於一切。使自己及一眾生都獲得開悟的菩薩,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達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沒有一絲牽掛及煩惱障礙;因而不恐懼生死,遠離一切錯誤,不合理的思想,行為,妄想等等,終於達到寂滅無為的'最高境界。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議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癡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達成涅磐妙果無與倫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苦,災厄,是真實不變的真議真議。因此,宣說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與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證正覺,獲得大成就!

  《心經》主要思想及6大版本:

  (1)、主要思想:

  此經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經》內有關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譯《大品般若》的〈序〉〈奉缽〉〈習應〉〈往生〉〈嘆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譯《大般若經》第二分初〈緣起〉〈歡喜〉〈觀照〉〈無等等〉四品(《大般若經》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說的內容是佛和舍利子問答般若行的意義、功德,此經即從其中撮要單行。

  全經260字,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概念講述自性本空的佛教義理,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該思想被認為是全部般若學說的核心,故稱《心經》。

  (2)、《心經》有多少不同的版本:

  在玄奘譯出前有《摩訶般若波羅蜜神咒》(舊題《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一卷,舊傳為鳩摩羅什譯。現存異譯本6種:

  1、唐法月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2、唐般若、利言等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3、唐智慧輪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4、唐法成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5、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6、宋施護譯《圣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最早的英譯本是畢爾(SamuelBeal)于1864年依玄奘漢譯本所譯。馬克斯·繆勒(MaxMüller)于1884年將梵文本轉寫成天城體及羅馬拼音,并首次將廣本及略本梵文心經譯成英文傳至歐美國家。1894年,馬克斯·繆勒重將本經譯成英文并編入《東方圣書》。1957年及1967年,孔睿(EdwardConze)校訂廣本及略本梵文心經,并譯成英文。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解:

  先釋經題。般若是梵語,翻為智慧,也稱無分別智,故非一般所說的聰明智慧而是指能照見真空實相的清凈智慧,或譯為妙智,是指能通達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大智慧。‘波羅’翻為彼岸,‘密’翻為到,‘多’翻為上,意即智慧觀照,息妄顯真,到達解脫彼岸之上。也有把‘多’字解為定的,意即解脫生死煩惱之大定。‘岸’是假名,也無所謂彼此,以迷妄顛倒假名此岸;靈明覺照,假名彼岸。‘心’是指常住真心,又因般若為諸佛之母,此經又是大般若經的心要,故稱心。‘經’有恒常的意思,諸佛言教,莫能改動,故曰常;又有‘徑’字的意思,是修行成佛必經的路徑,又梵語‘修多羅’譯為‘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天臺宗解釋經典先講五重玄義,即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般若波羅密多是法,故此經是單法立名,(如佛說阿彌陀經是單人立名;妙法蓮華經是法喻立名。)是以實相為體,以觀照為宗(宗即修行綱要),以度苦為用,以熟酥為教相,在五時八教中,屬第四般若時。佛說般若歷時最長,計二十二年,帶通教、別教二權理,正說圓教實理。

  全經可分為七部分:一、總綱分,二、色空分,三、本體分,四、妙用分,五、果德分,六、證知分,七、秘密分。作此七分,層次清楚,綱舉目張,易于理解。

  一、總綱分

  此分總的攝持心經主要含義,即修甚深觀照法門,照見諸法皆空,出生死苦海,證無上菩提。

  1、‘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從菩薩大悲濟世,尋聲救苦來說,名觀世音;從菩薩智慧廣大,觀照無礙來說,名觀自在。從悲德與智德立此二名。菩薩本地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為利濟眾生,現菩薩身。

  觀自在的‘觀’字很重要,修心關鍵在一‘觀’字。此觀并非眼觀,而是回光返照,觀我非空非有、寂寂無念、了了常知的本來覺性,這是修心的總訣。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須臾之間,攝念觀心,薰成無上大菩提種。’又:‘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觀心法門在初下手時,必先放下一切妄想雜念、心身世界,直下回光觀看自己當下的心念,這時定覺妄念忽生忽滅,奔馳不停,要既不隨逐流浪,也不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久觀純熟,妄想分別便能逐步歇落,達于空寂。這是慧以資定,楞嚴經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時要繼續前進,時時處處從寂定的性體上,起觀照妙用,這是定以資慧,久久便能達到定慧一如、寂照不二的地步。所以華手經說:‘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得大果報。’‘觀自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見性,自在無礙的意思。‘菩薩’具體稱‘菩提薩埵’。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指一切眾生),合稱‘覺有情’。菩薩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覺覺他為行愿,功行圓滿,便成為福慧具足的佛陀。

  2、‘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行’即修行。‘深般若’是對淺而言。凡夫無明障覆,般若不開;二乘人只證我空,知五蘊假合,并無實我,但不明法空,不明五蘊諸法,也是緣生性空,并無實法,所以見理不徹;至于初發心下位菩薩,觀力微薄,都是淺小智慧,不能叫深般若。惟有像觀自在這樣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能以甚深智慧覺照,而證入定慧圓明,自在無礙的境界。‘時’正是寂照同時,體用不二的時候。

  3、‘照見五蘊皆空’

  ‘照’即般若觀照,‘見’即親自證知。菩薩依實相般若之體,起甚深觀照般若之用時,證知五蘊身心等一切諸相,無不是運動變化,幻生幻滅,其性本空。實相之體,猶如鏡體,五蘊諸法,比喻塵垢,般若妙智,正像鏡光,觀照功夫,則如磨鏡,鏡體本具光明,雖為塵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用功磨擦,自然垢盡明生。楞嚴經所謂‘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凡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以及宇宙間一切物質現象,都屬色法,因為是有形色、質礙之物。‘受’即感受,是五個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想’即想像,是想心所。‘行’即造作,是思心所。‘識’即了別,是八識心王。這四者都是心。此色、心二法,皆是因緣所生,也即各種條件和合而有,并無自性,所謂緣生性空,故曰‘五蘊皆空’。五蘊之性雖空,但體即真空,譬如波相雖幻,但體即是水,水與波是不一不異。這里的‘照見’如渡船,‘五蘊’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過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諸相非相’即‘照見五蘊皆空’。如果照見五蘊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寶藏,便全體現前了。

  4、‘度一切苦厄’

  身心痛苦不安,叫苦厄。般若不開,苦厄未除,不能叫度。苦厄歸根屬于心,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照見五蘊本空,心便得解脫自在。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蘊的實質,更不知慧照的妙用,所以長劫沉淪于煩惱此岸。若能照見事事物物一切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種執著,不被見思、塵沙、無明種種粗細煩惱所纏縛,而能解脫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出離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苦厄,所以說度一切苦厄。

  二、色空分

  此分說明五蘊諸法,與真如空性,無二無別。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里所說的‘色不異空’等四句,正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佛教哲理上的反映。據文獻報導,在現代科學領域里,已以實驗表明微觀粒子不僅具有顆粒性,并具有波動性(如無線電波)。正像有些科學家所指出,所謂顆粒只是場強較高的空間,其中并無一物,這不是‘色即是空’嗎?在宏觀世界里,已以實驗證明‘空生萬法’的論點。如天文編號為:M八七無線電波星云旋系能從非物質的無線電波區,噴出長達一萬光年的光炬,其中是高速高能電子,這種從非物質之中,也即從虛空之中,能射出物質,這不是‘空即是色’嗎?心經關于色、空問題的精辟理論,正由科學實驗不斷證實。但這些僅是從物質世界方面,說明緣起性空,變幻無窮的情況,藉此作為比喻。實際上心經所說的涵義,則是大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所徹證的、超邏輯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楞嚴經)、色空不二、性相圓融的圓覺境界!

  當大弟子舍利弗,向觀世音菩薩請問般若法門時,菩薩便以親身所證答之。‘色不異空’就是說萬法因緣所生,其性本空;‘空不異色’就是說,其性雖空,而不礙因緣和合,生起萬法。故曰‘不異’。不異就是無差別、無二相的意思,也就是不離,說明并非離色別有空,離空別有色。又進一步說明,色與空不是二法,現象與本質不二。譬如水與波不二,同是濕性。又如鏡與影的關系,所現的影,就是能現的鏡。空是自性本具的真空,色是自性本具的妙色。楞嚴經所謂色身、虛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不但真空自性與物質不二,而且與種種心念,也是不二的,所以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即有形之相,與無形之相,都與自性無二無別。影雖多種,同為實相。總之,覺性如寶珠,五蘊如珠體所現的五色。這就說明了色空不二,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是宇宙間事事物物的真理和實相。

  我們在觀心、看念時,寂寂無念,即真空;了了常知,即妙有。若能于此處悟入,便能徹悟空有不二,性相不二,體用不二,寂照不二,逐步證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了。

  三、本體分

  此分說明本來之體性,實無生滅、垢凈、增減等相,無相之相,正是當人的本來面目。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菩薩又告舍利子:此五蘊諸法的真空實相亦即本覺理體,是本來無生,故亦無滅;本來不垢,故亦不凈;在凡不減,在圣不增。此六字,正顯示人人本具的絕對心體。此心體離一切虛妄對待諸法——人我、是非、順逆、得失、美丑、憎愛。分別既息,則無分別之妙智,昭然現前,非空非有,無實無虛,法爾如是,所以叫本覺,或本體。

  我們如能時時返照這本來不生不滅的自性,便知現前念念生滅的,無不是空華幻象,因而不取不舍,自然隨順法性,歸于空寂。而念佛之人,執持一句名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聲相依,明明歷歷,念念轉化習氣惑業,而達到一心不亂,這正是由觀照般若,而達實相般若。所以般若與凈土二門,畢竟不曾分家。

  四、妙用分

  此分由體起用,空一切相。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文中有許多名相,先作一下解釋。‘五蘊’的蘊是積聚的意思,亦叫五陰,‘陰’是能遮蔽真性的意思。前已講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名十二處。‘根’是能生的意思,能生六識;‘塵’是染污的意思,能染污真性。‘十二處’的‘處’即方所,就是說根在內,塵在外,眼對色,耳對聲,各有一定方所,也叫十二入,‘入’是說根塵互相涉入。‘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即十八界。‘界’是說各成界限。六根為內界,六塵為外界,六識為中界,六根、六塵、六識和合成十八界。此蘊、處、界三者,通常稱為三科。主要為了破凡夫我執,根據對色、心所迷執的偏重,而有開合的不同。

  文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簡略之詞,其內容即十二因緣,以前者為因,后者為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所以叫十二因緣。‘無明’是過去世的無始煩惱;‘行’是依煩惱所作的行業;這二者是過去因。‘識’是受胎的業識;‘名色’是在胎中尚未成形,識心叫名,胚胎叫色;‘六入’即有了六根,就將出胎;‘觸’是二、三歲時,不識苦樂,而能接觸外境;‘受’是六、七歲時,能感受苦樂,這五者是現在果。‘愛’是十四、十五歲時,生起強盛愛欲;‘取’是到處求取;‘有’是有種種新業。這三者是現在因。‘生’是隨業受生;‘老死’是有生必有死。這二者是未來果。所以這十二因緣,包含著三世因果的道理,總不離惑、業、苦三道。凡夫是順生死流,即從無明緣行,行緣識,順次相緣,以至老死,是流轉門。緣覺從十二因緣悟道,知生死根本在無明,故首先滅去它。‘滅’就是盡的意思,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亦滅,便是還滅門。緣覺觀察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二門,了脫生死,而證辟支佛果。(辟支譯為緣覺或獨覺。)

  ‘四諦’即苦、集、滅、道四種真理。就是說生死苦果,是由惑、業集合而生,所以說‘苦、集’;寂滅樂果,是由修道斷惑所得,所以說‘滅、道’。‘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知‘苦’便應斷‘集’,慕‘滅’便應修‘道’。小乘弟子聞佛聲教,悟‘四諦’理,斷見思惑(簡單說來,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與疑,叫見惑;貪、嗔、癡、慢叫思惑),而出三界分段生死,即阿羅漢(意為殺賊、應供、不生)。

  今菩薩以般若觀照,一切皆空。在真空實相中,不但凡夫所執之蘊、觸、界,皆不可得,即緣覺所觀的十二因緣法,聲聞所觀的四諦法,亦皆不可得;乃至菩薩六度萬行,其能證的智慧與所得的理體,亦皆說無,即都不可執著,都歸于空。若執著有智有得,仍不離法執、法見,仍有掛礙而非究竟。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又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不應住著于一切法,而生清凈心。總之,自凡夫以至菩薩,自五蘊以及智與得,都不可取著,因諸法本空,無所得故。這正說明,此經是大乘法門,不僅破凡夫我執之病,并破二乘法執之病,乃至無智亦無得。修行到這一境界,寂照現前,了知本無生死可斷,亦無涅槃可證,我法二空,一切無著,便證入大自在之境了。(‘無智亦無得’一句,有些解釋仍作為空聲聞乘法,而按文勢,作為空菩薩乘法,更覺圓融完備。)

  經文所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此中‘無無明’及‘無老死’,是空去流轉門,就是空生死,亦即我空;‘亦無無明盡’以及‘亦無老死盡’是空去還滅門,就是空涅槃,亦即法空。又經文說了許多‘無’字。此‘無’字是自性空、無所得的意思,如果作有無之‘無’解,便成斷滅了。

  五、果德分

  此分證果。以上明體、起用、空相,而證解脫之果德。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掛礙為因,恐怖為果;顛倒為因,夢想為果。菩薩依靠般若覺照,諸法空凈,心無掛礙,遠離顛倒,惑業究竟凈盡,功德究竟圓滿,名究竟涅槃。這是菩薩證涅槃斷德,斷盡一切妄惑。不但菩薩,佛亦依于般若,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得無上正等正覺——果超九界叫無上,不偏叫正,生佛同具叫等,遍知一切叫正覺。這是諸佛證菩提智德。可見般若是十方諸佛共由之路。

  六、證知分

  此分說明由證果而明白了知。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里‘故知’的‘知’字,是證知,有親見實相之妙!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從此自性所出,所以稱般若為咒,即以密咒來表達此真空實相。般若無所不包,所以叫大;神妙莫測,所以叫神;無所不照;所以叫明;無可比擬,所以叫無上;無與倫比,又畢竟平等,所以叫無等等。‘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二句,是說以智慧覺照,能轉化、滅除一切惑、業、苦果,是真實不虛的,這與‘度一切苦厄’一句前后呼應。

  七、秘密分

  此分是以密咒表不思議心地。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上是顯說般若,這是密說般若,以咒總結全文。因心地微妙,不可用言語來表達,故以咒表達之。咒是佛菩薩的真言密語,所以一向不翻,如果至心持誦,便能滅罪生福,速成佛道。

  總之,般若觀照是大法門,是諸佛之母,若能當下回光返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無住而生凈心,離相而證實相,自可度一切苦厄,得真實受用。 無盡的昏迷過后,時宇猛地從床上起身。想要看最新章節內容,請下載星星閱讀app,無廣告免費閱讀最新章節內容。網站已經不更新最新章節內容,已經星星閱讀小說APP更新最新章節內容。

  他大口的呼吸起新鮮的空氣,胸口一顫一顫。

  迷茫、不解,各種情緒涌上心頭。

  這是哪?

  隨后,時宇下意識觀察四周,然后更茫然了。

  一個單人宿舍?

  就算他成功得到救援,現在也應該在病房才對。

  還有自己的身體……怎么會一點傷也沒有。

  帶著疑惑,時宇的視線快速從房間掃過,最終目光停留在了床頭的一面鏡子上。

  鏡子照出他現在的模樣,大約十七八歲的年齡,外貌很帥。

  可問題是,這不是他!下載星星閱讀app,閱讀最新章節內容無廣告免費

  之前的自己,是一位二十多歲氣宇不凡的帥氣青年,工作有段時間了。

  而現在,這相貌怎么看都只是高中生的年紀……

  這個變化,讓時宇發愣很久。

  千萬別告訴他,手術很成功……

  身體、面貌都變了,這根本不是手術不手術的問題了,而是仙術。

  他竟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難道……是自己穿越了?

  除了床頭那擺放位置明顯風水不好的鏡子,時宇還在旁邊發現了三本書。

  時宇拿起一看,書名瞬間讓他沉默。

  《新手飼養員必備育獸手冊》

  《寵獸產后的護理》

  《異種族獸耳娘評鑒指南》

  時宇:???

  前兩本書的名字還算正常,最后一本你是怎么回事?

  “咳。”

  時宇目光一肅,伸出手來,不過很快手臂一僵。

  就在他想翻開第三本書,看看這究竟是個什么東西時,他的大腦猛地一陣刺痛,大量的記憶如潮水般涌現。

  冰原市。

  寵獸飼養基地。

  實習寵獸飼養員。網站即將關閉,下載星星閱讀app為您提供大神沈志偉的纜鎮語錄

  御獸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