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酒劍四方 > 第一百六十二章 王侯下馬
  出山隘口,再行三十里,便距上齊皇城納安越發臨近,估摸再有十天半月,二人便能直入納安。

  方才那處隘口,假如戰時乃是兵家必爭之地,雖不至甚奇險,可若是引重軍置于隘口,想必也可令來犯之敵撇下不少人命;再者此處山勢起伏連綿,難行至極,若是皇城西向納安輸送糧草輜重,不由此處徑直而過,就得額外繞上數倍路途,端的是緊要無比。可就這么個寸土寸金的咽喉要道,師徒二人一路東行,卻是橫豎不見一位軍卒把守,這在荀元拓看來,似乎同兵法中記載背道而馳,故而才同先生商議此事。

  可后者只是略微瞇了瞇眼,并不作答,而是叫荀公子自行揣度皇上意思,自己則是用方才燒得滾沸的一爐清泉,泡上春白毫,舒舒爽爽嗅了嗅茶壺當中升騰直上的茶香,歇靠在車廂當中。

  每逢這等時節,荀元拓便曉得這是自家師父懶疾發作,或是這問題過于淺顯,自行思量便能想通,無需提點。于是還是捧起棋譜,緩緩研讀。

  周可法飲茶,除卻在茶攤之上,少有用旁人所制茶壺的時候,即便是荀府庫內家中擺設無數把上講究的茶壺,也是照舊如此。荀家家業忒大,荀籍好茶,荀元拓亦是如此,于是每逢見著名家所出的茶壺,總是不惜耗費好些銀兩購到府上,即便一時不用,日日把玩也是極好。

  自打周先生入府,荀元拓便常請先生到庫房博古架當中觀賞把玩名壺,從紫昊動若欲沖霄的鳳彩壺到夏松材質細膩無匹的紫泥壺,乃至于東諸島當中少見的四圭壺,均有陳列。荀公子總覺得先生撇開一眾學子,只教他一人,有些于心不安,時常催著周先生前去挑上把好壺,也好將心頭歉意彌補一番,卻每回都被先生婉言拒絕。

  這疑點直到兩人一路東行去往納安時候,荀公子才算明白。

  自己這位先生,只用一把自制的黃泥茶壺飲茶,至于旁的茶壺,出自誰手,又有何新奇樣貌材質,壓根視若無睹。可雖說周先生滿腹經綸,每每觀看荀府藏壺之際,皆能將成壺年份說得差不離,包括壺內當中的隱款匿印也是伸手便能夠著,當得起品壺名家;但這制壺的能耐,即使在弟子荀元拓眼中看來,亦確是稀松平常。

  不談這唾手可得的下游材質,單單是從壺面看去,崎嶇不平不說,且壺口亦是歪扭,故而整把黃泥壺瞧著,極為寒酸。

  然而周可法卻極喜歡這把黃泥小壺,每每飲茶,都得好生把玩一番。荀公子自問已經算是對自家師父了解甚多,畢竟一路之上,時日并不算短,可仍舊對于師父這等奇異嗜好,滿腹狐疑。

  既然尋思良久也是無果,荀元拓亦不再深想,捧起棋譜,仔細看來,并未在意此刻師父上的復雜面容。

  周可法把玩著黃泥小壺,神色晦暗難名。

  不久前那位茶道老六曾言,自己面色奇差,并非是無的放矢,就連徒兒荀元拓,都是在路途當中數次問起,皆是自己言語辯駁,這才沒叫徒弟看出過多端倪。

  當初那位劍客擋在身前,豁出命去才保住自己性命,可兩人均是負創極重,乃至到傷及了根底;尤其是周可法自己本事不濟,故而負創更為嚴重,甚至傷到了本源,折損壽數。

  幸虧了吳霜仗義,那四枚通天物當中的稀世珍品,把本源強行撐起,連同斷裂的壽數也一并粘連。

  這四枚通天物,到末了還是毀了一枚。

  一枚換一命,不算可惜。

  周可法把紛亂思緒一收,轉而安心打量自個兒手中的黃泥壺,只見壺嘴歪斜,壺面崎嶇不平。

  制壺一說,歷來為文壇中人津津樂道,甚至有極愛看制壺過程的文人,專門請來制壺名匠住在家中,每每制壺必仔細端詳,生怕錯漏了半眼。

  原是制壺如習文,心正手穩,而后才可保制壺直苗圓潤,極為對仗,乃至注滿茶水過后搖晃茶壺,其中水響泠泠,如鳴佩環。

  可制壺之人心不正,又怎能使得壺身中通外直。

  先生心中沒來由長嘆一聲。

  一路無話,隔天晌午,車帳已是緩緩行至光岳嶺。

  說起光岳嶺,乃是距納安最近一處的勝景,自打大齊時候,這光岳嶺便已是名聲赫赫的地界,更有無數文人前來,只為瞧瞧這光岳嶺當中的神異景色。

  《齊景》中有記:四時縹緲而云霧繚繞,雖嶺非奇崛,然彩云為腰流水若靴;置身嶺中,更勝似踏足天上屋闕,自上而下,頓覺蒼生壯闊,流光溢彩,山岳如盤。

  光岳一名,便是出自此處。

  早在大齊,曾有人親眼見過五教圣賢盤坐山中,坐而論道,竟是引來無數麋鹿鶴虎,猴兔蛇牛前來聽講,更為光岳嶺增添了不少意境,于是往來之人更多。

  時候一久,此地也傳到了齊帝耳中,天子御駕一至,見此處云霧飄渺,恍然若神仙洞府,自然是龍顏大悅,親筆行書提字有四,王侯下馬,而后令工匠開石立碑,常鎮此山腳下。

  大齊不設藩王,王侯下馬,意為即便是一國君主,見此嶺照舊要下馬步行。此舉更引得無數人競相揣度,有人說是齊帝見山云詭譎,恰似一國朝堂宦海,立此碑文,旨在令文武從心而行,莫要拉幫結派行算計之事;有人云乃是憂心皇宮當中爭寵奪嫡,故而令一眾妃嬪出游時謹記切勿走前人老路。

  更有人對其余說法嗤之以鼻,說齊帝雄心赫赫,哪里會在意身后事,大抵是曉得此處為仙家洞府,故而立碑約束臣子,莫要沖撞在此修行的仙人。也好代一國示好,待到他日兒孫繼位,國難當頭之時,也有顏面前去求助一番。

  形色說法數不勝數,最終也爭不出個所以。

  可自從五教衰落,大齊分崩離析過后,這處光岳嶺的景致便急轉直下,嶺下流水與嶺上云霧,竭盡散去,周遭草木盡衰,再無一點仙景的雄奇樣貌。

  上齊綿延萬里,五教興盛,然崩圮過后,縱如光岳。

  雖無數后人前來吊唁,然綿綿青史,最后一篇關乎光岳嶺的記載,只有這寥寥數語。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