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家兄宋太祖 > 第四十八章 平定天下之策(5k小大章)
  “官家,這些試卷,分別便是此次恩科中中榜之人的試卷和名姓了。”

  趙匡胤都沒看,便道:“我三弟考得如何?”

  “三大王天縱無雙之才,詩賦、論、策三項,皆為榜首,唯有貼經稍差,勉強,算是及格吧,崇文殿諸臣皆以為,當為頭名。”

  “頭……頭名?狀元啊。”

  “是。”

  趙匡胤簡直不可思議,道:“你們該不會是高抬貴手了吧?”

  “本次恩科采取了糊名法,謄抄法,吾等如何徇私?試卷在此,官家一看便知。”

  趙匡胤聞言,將信將疑的先是拿起了詩賦,然后不由得連聲叫好。又拿了他的縱囚論來看,更是不禁拍案叫絕。

  偶爾笑罵道:“這小子,寧肯去史書中翻找李世民的功績,也不肯夸一夸我這個大哥,倒是傲嬌。”

  想了想道:“憑此二策,足以擔得起魁首二字,回頭將試卷張貼,錄于邸報,料來,也能服眾。”

  “官家再往下看,三大王的策,才是真正的高絕啊。”

  “哦?難道還比得上王樸的平邊策不成……”

  看著看著,趙匡胤的神色不由得便嚴肅了起來。

  其實范質他們出這個題,本意其實還是降低考試難度,畢竟王樸的平邊策,那是被稱之為五代第一策的,柴榮也是高度贊賞,對于普通考生來說,只要是之前讀過,看過,了解過這篇平邊策,照胡虜畫瓢,多少也能寫出點東西來。

  你若是連大名鼎鼎的平邊策都沒看過,這說明你根本不關心國家大事,那你還考個雞毛進士?

  然而趙光美的這篇策,雖然看得出確實是依舊脫胎于平邊策,但卻是高屋建瓴,其實質內容居然還遠在平邊策之上,青出于藍了。

  要知道王樸可是柴榮最信任的人啊,就連趙匡胤在當皇帝之后都說過,若是王樸還活著,不會使我有天下這樣的話。

  結果現在看來,至少見識上,趙光美卻是已經遠超王樸了啊。

  “去,將老三給我叫來。”

  不大一會兒,趙光美一手木屑地入宮,一邊走還一邊嘟囔道:“干啥呀,非得叫我,我這正做木匠活呢,大哥啊,你可得給我再撥點錢啊,這裝修實在是太貴了,我又快要沒有錢了,嘿嘿,回頭我領你去我的府上看,裝出來的效果絕對好,比你的皇宮好看多了。”

  趙匡胤拿著他的試卷道:“這個,平定天下策,是你寫的?”

  “呀?批完卷了?這么快啊,啥時候讓我當節度使?”

  趙匡胤聞言哼了一聲,扭頭對范質道:“擬詔,加我三弟為秦王,加忠勇軍節度使。”

  “喏。”

  趙光美大喜:“秦王?這就秦王了?是李世民那個秦王是吧,大哥你夠意思啊!”

  三大王爵中,自己占了秦,符彥卿占了魏,李筠占了晉,哼哼,如此一來輪到二哥的時候,那不就沒字兒給他用了么。

  頂多給個楚啊,燕啊,蜀啊之類的,聽起來都沒有秦魏晉霸氣。

  “別打岔,你,你快跟我說說你的這個策。”

  “哦,其實本質是還是前朝宰相王樸的平邊策,他說得太簡略,我給豐富了一下而已”

  趙光美笑呵呵地接過試卷讀道:

  “平邊之策,在于先南后北,先易后難,南朝諸國既富且弱,可取之以充軍用。”

  “平南之策,首在荊、湖,荊楚主少國疑,湖南內亂漸生,此兩地,可以一戰而下矣,或行假途滅虢之策,或以羈縻之策牽之,或挑唆南朝諸國相攻,吾以救援之名吞之,皆可勝。”

  “荊湖既下,則南唐、后蜀之間聯絡已斷,斷無結盟抗宋之能,方可分而殲之,臣以為,南唐雖富且強,然其國主甚恭,可以稍緩,后蜀雖弱,然孟昶此賊,素有野望,不肯臣服,其相王衍,常自比諸葛丞相,心念北伐,蕞爾鼠輩,可笑不自量。”

  “此誠天賜我大宋之友軍是也,蜀道艱險,易守難攻,然我大宋有友軍在彼,必會舍雄關主動出擊,與我野戰,當誘之以敗,引蜀軍于關中平原而殲之,一戰得勝,蜀地自下。”

  “既得蜀地,則長江上游已為吾盡控,當訓水師,覆南漢,三路合圍,再下南唐,則南唐群寇,必不能擋,南唐既沒,則南方定矣。”

  “南方既定,當取燕云,然臣以為,欲要定北,必先安西,與遼戰,宜緩不宜急,宜慢不宜快,幽燕之奪,首爭民心,所謂上兵伐謀,若提十萬步卒主動北上,與遼軍百萬控弦征戰于野,此誠兵家之下下之策,殊可笑矣。”

  讀到這兒,趙匡胤忍不住出聲打斷道:“前面的平南之策,倒是言之有物,許多想法,皆與我不謀而合,只是這平遼之策,為何是宜緩不宜急呢?”

  趙光美聞言在心里默默的嘆息一聲,心道,還能是為啥,還不都是我那個好二哥的前車之鑒么。

  口上卻是鄭重地分析道:“敢問大哥,契丹兵馬,與我中原雄兵相較,孰強孰弱?”

  “自然是咱們中原兵馬更強橫一些的,只是……”

  趙光美接話道:“只是我中原王朝與契丹之戰,往往都是先勝而后敗,雖是小勝不斷,但卻始終難有大勝,大哥以為我說得可對。”

  趙匡胤深以為然地點頭,道:“正是此理,說真的,南方諸國,在我眼里不過都是土雞瓦狗,平之易也,唯有契丹,其國力之盛,已遠非匈奴鮮卑之流能比,實乃我大宋心腹之患,生死大敵啊。”

  趙光美笑著道:“我大宋的優勢,在于兵精將勇,兵卒皆是職業士兵,日夜操練,一旦征戰,同等數量的戰爭,我們萬萬沒有輸的道理,哪怕是以一敵二,以一敵三,甚至是以一當十,契丹鼠輩,實是不足以與咱們媲美,然而……真要是大決戰,一旦雙方投入的兵力在十萬以上,咱們就不行了。”

  說著,趙光美自己也嘆了口氣。

  事實上如果對宋遼戰爭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即便是趙大之后,二哥也好,大侄兒也罷,其實宋軍對遼作戰都是贏多輸少的,遼軍在小規模的作戰中,根本就贏不了宋軍!

  當然,遼國少部分的精銳除外。

  然而宋軍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如果宋軍只有一萬人的時候,能打出遼軍十萬人的效果。

  但若是宋軍有二十萬,那……打出來的效果還是十萬。

  說白了,北宋都是職業士兵,職業士兵和遼國那種臨時征募的征兵相比,在戰場上的優勢真不是一點兩點,幾乎就是在欺負人。

  但是,也正因為是職業士兵,所以禁軍之中山頭林立,往大了說,禁軍與節度使之邊軍有別,禁軍中侍衛司和殿前司有別,往細了說,禁軍中至少要分出來了三十幾個師!每個師,都有各自的利益和算盤。

  這些軍隊單拿出去一支,能打得遼軍落花流水,但要是一口氣全拿出去,那就完犢子了。

  因為大兵團作戰不同于小兵團作戰,每一個作戰部之間必須有精確的配合,才能打贏一場大戰,但是往往宋軍在對戰遼軍大規模作戰的時候總會有那么一兩支軍隊掉鏈子,配合不好,然后一子潰,滿盤輸。

  遼軍對付宋軍,甚至是此前對付周軍、漢軍,其實就一招:誘敵深入,聚而殲之。

  我打不贏你,我就跑,我跑,你們就得追,追著追著,就一定會有某一只軍隊跑得太快,輕敵冒進,或是某一只軍隊跑得特別慢,落后掉隊的情況。

  然后我就集中兵力把這支落單的先吃掉。

  這都不是宋軍的弱點,事實上柴榮那會兒也是這樣,當初跟契丹作戰的時候大周第一猛將史彥超就是在追擊遼軍的時候追得太快,導致符彥卿和李筠的后軍沒跟上,結果史彥超就被遼軍給圈踢了。

  本來,這個缺點雖然很大,但是并不致命。

  但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后,殿前都點檢、副點檢、以及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這幾個最頂級的軍官,他就捂著不在往外發了。

  或者說這幾個職位從這以后就是皇帝的兼職在做了,除了皇帝本人之外,軍中再也沒有人有資格同時指揮這么多支軍隊,去完成一場規模超十萬、二十萬以上的大型戰爭了。

  趙匡胤時代這是沒問題的,甚至他的本意也未必就是這幾個官職以后不授了,他本人就是殿前都點檢出身,幾十個指揮使全都是他親手提拔的,由他親自來做三軍兵馬大元帥一點毛病都沒有,他也沒道理把這些官職授予給別人。

  但是趙匡胤之后的其他皇帝是真不會打仗啊!

  趙二那會兒遇到的情況就是如此,因為沒有點檢和都指揮使,除了他本人以外整個大宋就沒有人有這個權力和資格去指揮全軍幾十個兵團的協同作戰了。

  那他就只能親自指揮。

  他特么指揮個屁啊!

  高粱河之戰中其實宋軍壓根就沒輸,各部損失都不多,結果莫名其妙他這個指揮部卻沒了,純是各部協調不暢通,指揮混亂的結果,看著就跟那些將軍們要故意害死他似的。

  那些將軍們甚至都沒當回事兒,扶了趙德昭當皇帝還想繼續跟遼軍磕呢,主力壓根就沒損。結果莫名其妙就聽說皇帝已經逃回去了,稀里糊涂就敗了。

  至于說再后來搞出來的什么陣圖相授,那就已經變態了,校長看了都得夸贊一聲內行。

  而到了趙恒的時候,有些指揮使干脆就不聽他這個皇帝的話了,你愛咋指揮咋指揮,反正我不聽,你命令你的,我打我的。

  之所以逼著他御駕親征也是因為如此,實在是他不露面的話那些將領們已經開始各自為戰了,派文官傳旨意,人家看都不看,非得是他本人去了戰場,親自下命令,下面的人才不敢不聽,而且這樣一來確實指揮也沒有延遲了,宋軍的戰斗力也就回來了。

  而等到澶淵之盟結束之后,趙恒對禁軍將領們的忌憚幾乎到了極致,從那以后,才慢慢的變成了文官掌軍,又因為宋遼無戰事,軍事壓力沒那么大,然后,重文輕武,禁軍就徹底的廢了。

  一想到這些,趙光美都忍不住一陣陣的心塞,明明我大宋的軍隊,本是天下無敵的啊!

  甩了甩腦海中亂七八糟的惆悵,趙光美鄭重地跟趙匡胤說道:

  “我大宋的優勢在于打小仗,而契丹的優勢在于打大仗,兵之道,揚長避短而已,所以我后面的主旨其實核心思想就一條:‘打小仗,不打決戰,以蠶食之策,奪回燕云,覆滅大遼!’”

  趙匡胤沉吟道:“所以你才說,欲定北,先安西?”

  “對,后面那策里也說了,咱們大宋當以麟、府、延三洲之地為基,逐步蠶食吞并吐蕃六部、夏州李氏、回鶻、歸義軍,穩住西線,壓制遼國,拉長戰線。”

  “遼國若是要和我們決戰,咱們就守,哪怕是層層設防,結硬寨,打呆仗,哪怕是輸個一兩陣也不要緊,只要戰線夠長,敵進我退,敵退我進便是。”

  “他們遼國是征兵制,咱們是募兵制,戰事打一個月,他們就會耽誤當年的生產,戰事打半年,他們全國都會發生大饑荒,這種大戰若是打兩年,他們全國的百姓都會餓死,跟咱們拼消耗,他哪有那個實力?”

  “所以遼軍動員起來之后兵力雖雄,但必不可久,只要他退了,咱們就再打回去,咱們是職業士兵啊,只要他不搞大動員,就一定打不過咱們,他搞了大動員,咱就不跟他打,難道遼國還能每年都動員一次跟咱們打大仗不成?今年奪他五城,明年奪他十城,如此長久之戰,雖然咱們必然會花費不菲,也一定會很難受,但遼國,一定比咱們更難受!”

  趙匡胤聞言點了點頭,趙光美的這條戰略雖然很保守,但不得不說,這幾乎是萬無一失的,說白了就是消耗戰。

  我一個募兵制的軍隊,還怕跟你打消耗么?我平時不打仗也得花錢養兵啊。作戰的時候戰事要消耗錢糧,不作戰的時候將士們就餓著了?無非是打起來的時候賞錢多了一些而已,這個賞金大部分還是從繳獲里出的。

  后來的宋朝之所以不敢打仗,一打仗就算賬說國家窮,打不起,那是因為重文輕武,平時的軍費能挪就挪,所有士兵全都特么的在欠餉,所以一打仗就得補發軍餉,然后文官集團還貪污腐敗層層克扣,發不夠還得補發,那自然是打不起了,跟此時的宋初軍隊完全是兩回事兒。

  遼國可不一樣,他們是征兵制,每次的大征兵都是一次傷筋動骨,連續兩年大規模征兵作戰若不能取得大勝,他們自己就會崩潰。

  “還有呢?”

  “還有,就是用間了,既然是打消耗戰,燕云十六州當地的百姓就很重要了,這些年遼國已經更改了國策,開始全力經營燕云,當地漢人的待遇好上了不少,若是燕云的漢人心向遼國,則那個地方,確實就不好打了,所以,咱們就必須得要破他們的局。”

  “這個用間,我總結為四策,分別為‘文化輸出’、‘間諜滲透’、‘金錢贖買’、‘經濟依賴’,如果最終能對燕云和平統一,那固然是最好,若是不能,打得時候至少也能輕松許多。”

  “這一段,我看得不是太明白,你給我詳細解釋一下。”

  “所謂文化輸出,就是要強化燕云漢人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身份認同,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故事啊,書籍啊,文化交流啊,等等形式,讓燕云百姓時刻不忘民族仇恨,同時向他們多多傳輸咱們宋人百姓過得好,這里是人間天堂的這樣一個思想,讓他們日思夜想的盼望咱們的王師北上,這一條如果做得好,其實燕云不用打,自己就能回來。”

  “所謂間諜滲透,則是大量往燕云派間諜,一方面是為了給咱們傳遞軍情,但是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挑撥燕云地區的民族矛盾,其實這實在太簡單了,耶律阿保機和耶律德光殺我數十萬漢人百姓,只要一直重復這個事兒,不停的提,不讓這份仇恨淡忘掉就可以了,時不時的鬧點亂子,隔三差五的造個反,就算是平定了,契丹人和漢人的裂痕也會越來越大,遼國內部,本來就有相當多的保守派不愿意接受漢人。”

  “金錢贖買就更簡單了,就是去賄賂,買通當地的基層官吏,如今,遼國的國策是遼人治遼,漢人治漢,燕云地區大量的中層官吏全都是漢人,只要咱們文化輸出做的好,給他們大量的錢財,忽悠他們把家小偷偷送咱們大宋來,那你說他們到底是遼國的官還是咱宋朝的官?”

  “甚至于,您完全可以再出個政策,花錢買遼頭么,只要咱們這常年收購遼人首級,燕云那地方就永遠也別想消停得了,燕云的漢人就永遠不可能和遼人同流合污。”

  “所謂經濟依賴,其實就是縱容走私,扶持買辦,與燕云漢人展開大規模的貿易,哪怕是傾銷呢,賺不賺錢都不要緊,重要的是讓那些燕云的豪強通過和咱們的貿易中獲得好處,甚至是讓整個燕云的經濟對咱們產生依賴,到時候只要一打大仗,咱們這卡,一斷,他們自己都會崩潰。”

  “有此四策,燕云漢人必然是人心向宋,打起來,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正如我文章中說的,若行我之策,不出十年,則遼國國勢益疲,而宋益強,不出二十年,燕云必易!不出三十年,遼國,必覆矣。”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