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漢末雄風 > 第三十五章 成都片刻破,益州刀兵歇終
  午時方過,益州牧衙署大堂上。

  劉璋最后的體面,便是端坐于大堂的幾后,強作鎮定,看向不疾不徐向自己走來的趙旻一行人。

  趙旻徑直走到大堂中,默默凝視著略顯發福、白凈臉龐的劉璋。

  在趙旻身后,一直跟隨恩師的曹彰、曹植二徒,則默默凝視恩師的背影。

  從成都破城、趙旻救張任,直至趙旻最后說服張任,曹彰曹植二人始終躲在恩師身后凝視著恩師。

  一如此刻這般。

  此刻,這倆半大小子已經對恩師驚為天人。

  他們二人最清楚,大軍自出大散關之時,為追求行軍速度,不但未攜帶輜重,便連糧草也未隨軍而行。

  倆小子出大散關時,也僅攜帶了五日口糧而已。

  然而,就在這一旬之間…

  益州居然就這么被收回?

  雖然趙旻早已回過神,但這倆小子卻仍如在夢中。

  于是乎,趙旻默默凝視著劉璋,曹彰曹植二人則默默凝視著趙旻。

  而劉璋,仍在竭力維持住自己最后的體面。

  東州士人們表情木然,而益州士人們臉色雖有些難看,卻也同樣不發一言。

  于是乎,益州牧大堂之上,一時間陷入使人略感窒息的沉默場面。

  本就懊惱不已的嚴顏,見狀怒發沖冠。

  其人三步并作兩步,躥到劉璋幾前躬身抱拳。

  “主公!成都城雖破,然某等仍可戰,請主公下令,召集士民死戰!”

  于禁聞言,忍不住嗤笑起來。

  “可笑可笑!方才某等攻城之時,尚且未見士民奮力死戰,今成都城已破、兵卒盡降,又焉有人愿死戰?”

  劉曄微微拱手:“何況,某等乃大漢天子之王師,爾等抵抗王師,何異于篡逆乎?劉季玉,你我同為宗室,為何你竟如此執迷不悟?”

  趙旻揚起手,阻止自己麾下的廢話。

  其人凝視著劉璋,淡淡道。

  “劉季玉,我先前之言仍有效,速速歸降天子,我必保你兄弟等皆封千戶之縣侯!”

  趙旻說的,是劉瑁父子及劉璋父子。

  趙旻必須先禮后兵…

  因為他要想收東州人及張任等人。

  劉璋若歸降劉協,便可皆大歡喜。

  諸君別忘了,這時代盛行二重君主觀。

  惟其如此,劉璋方可全其人麾下一眾故臣之忠義。

  不同于逆臣弒君、其君主忠義先天不足的西晉,東漢不僅重視孝,更重視忠義。

  難怪梁啟超先生曾言之鑿鑿,東漢是封建時代歷朝歷代中,道德底線最高的朝代。

  東州人、益州人之所以一言不發,皆因為此。

  哪有臣屬勸主公投降的?

  這太讓人羞恥了!

  由此亦可看出,嚴顏雖有些愚忠,但其人確為義士。

  茍哥此刻,心中竟有些泛酸。

  劉璋這種鼠輩,居然還有義士為他如此盡忠?

  劉璋你倒是吱一聲啊!

  當然了,茍哥心理活動雖豐富,但表面上仍云淡風輕、好整以暇。

  張魯適時站了出來。

  “季玉,勿再執迷不悟,速速歸降天子方為正途也。”

  張魯有資格勸劉璋,不但因為其人老娘與劉璋老爹頗有些不清不楚,還因為劉璋做的那些破事,委實有些對不起張魯。

  劉璋一張白凈臉龐,此刻漲得通紅。

  
  “張公祺,你竟…”

  張魯拱手打斷了劉璋。

  “劉季玉慎言!請勿自誤也!”

  劉璋眼圈泛紅,語氣也哽咽起來。

  其人淚眼婆娑地看向自己面前那雖極年輕、但氣度儒雅雍容至極的衛將軍趙旻,并站起身向其人深深一揖。

  “衛將軍,家父苦守之基業,某焉可一夕拱手相讓乎?”

  趙旻淡淡道:“劉季玉請慎言!一者,益州乃王土,而非你父子二人之私土;

  二者,天子已任命步子山為益州牧,你今名不正,言不順;

  三者,你父子二人此前尚有諸多僭越之舉!

  若天子追究到底,恐有失宗室之情義,故天子已同意不予追究,你若再執迷不悟,當休怪天子不念舊情!”

  說著,趙旻神情變得無比森冷,不怒自威地瞪著劉璋。

  步騭適時取出荀彧簽發的詔書及益州牧銀印青綬,亮給堂內眾人。

  “諸君請看,此乃天子詔書及天子所賜之益州牧印綬。今天子王命在此,請諸君休要自誤,好自為之!”

  劉曄再次出言相勸。

  “請季玉兄勿要自誤,弟必保兄富貴無憂!”

  按宗室輩分,劉曄確實是劉璋族弟…雖然他們已經出了五服。

  趙旻心中暗嘆:荀彧果然思慮周全!

  其人珍而重之地從袖中取出一份詔書,恭恭敬敬將其亮了出來。

  “劉季玉,今有天子詔書在此,天子已承諾,不但對你既往不咎,且任你在江夏郡自選縣侯封邑。你不必擔憂,至遲歲末,我必為天子收回江夏郡。此外…”

  趙旻看向步騭。

  “子山,于成都城外,擇一風水寶地,為劉君郎建功德祠,以彰其人保境安民之功。”

  步騭躬身領命。

  趙旻復又看向劉璋,淡淡道。

  “劉季玉接詔!”

  堂內眾人的目光,盡皆聚焦在劉璋身上。

  劉璋長嘆一聲后,面向許都方向頓首行禮。

  “臣領詔!”

  “劉季玉高義!旻代益州萬民,謝劉季玉高風亮節之舉!”

  言罷,趙旻恭恭敬敬遞上詔書,劉璋珍而重之以雙手接過。

  于是乎,益州重歸大漢朝廷之手。

  趙旻分別向步騭、劉璋抱拳。

  “請步使君上任,請劉季玉協助步使君完成交割。”

  趙旻分別對東州人、益州人這兩大集團抱拳。

  “關中、中原諸君,旻先前之言仍有效,諸君若愿隨旻返還故土,旻必遣衛府精騎妥善護衛諸君。諸君如愿隨旻為皇漢建功立業,旻倒履相迎!

  益州諸君若仍欲為官,可向步使君說明,旻必保諸君原職不變;

  若諸君欲返鄉,旻亦不加阻攔。此外,若諸君愿隨旻為皇漢建功立業,旻同樣倒履相迎。”

  劉璋既已降天子,從此做個安樂侯爺,趙旻便不再算挖墻角。

  劉璋麾下一眾故臣,當然也不能算背主負義。

  至于劉璋的一眾部曲…

  那些兵卒,大部分是益州士人、東州士人的部曲,趙旻無權決定那些兵卒去留。

  在漢末三國,根本沒有所謂官兵,只有各諸侯、及其麾下臣屬征募的部曲。

  漢末魏晉,部曲逐漸脫離本意,演化為“私兵”的代稱。

  關于部曲的記載,在《后漢書》、《三國志》、《晉書》中俯拾皆是。

  漢末三國,主旋律為喪亂。

  田余慶先生曾言:“地主割據武裝,猶如從地底下涌出來的一般。”

  因此,軍閥橫行、天下瘡痍。

  此事詳見田余慶先生《曹袁之爭與世家大族》。

  在漢末三國,“部曲”與“諸侯”的關系,可用“二重君主觀”加以解釋:

  即“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東漢的郡國本位化,即如此類。

  趙旻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所以推行了“中軍制”,也就是將自己麾下各臣屬的部曲,整編為衛府中軍,以強干弱枝。

  但除了趙旻這個穿越客之外,目前天下諸侯,仍奉行“二重君主觀”,即“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簡言之,各方諸侯,包括袁紹在內,均允許自己的臣屬擁有部曲。

  孫策甚至干脆反其道而行,推行授兵制。

  總而言之,成都城內兵卒雖有上萬之眾,但絕大多數,都是劉璋臣屬的私兵,所以趙旻無權決定這些兵卒的命運。

  趙旻言罷,再次躬身抱拳,不復多言。

  當著故主劉璋的面兒,誰好意思站出來轉投新主?

  即便真有人站出來,趙旻也不敢收這等不義之徒。

  因此,趙旻將此地留給步騭和劉璋,又將于禁、劉曄及一屯親衛留下協助步騭,便請東州士人至衙署書房密談。

  【作者題外話】:在此,云某有必要為諸君系統地簡述一番東漢、漢末基本國情。

  東漢,因以士族立國、察舉制盛行之故,大概是封建時代最講究“忠孝節義”的王朝。

  對士人而言,尊長大約有三,一為君,二為親,三為師及舉主(舉主實則也算師的一種)。

  君親師自然無需解釋。

  而所謂某人之舉主,指察舉制中舉此人為孝廉、茂才者,以及舉此人出任官吏者。

  綜上,為君盡忠、為親及師盡孝、為舉主及主君盡忠義、為友盡義,這是東漢的普世價值。

  注意:其中,故主、舉主,相當于士人的二重君主,其盡忠優先級甚至要高于天子。

  亦即:效忠直屬上司在前,效忠朝廷在后。

  是故,梁啟超先生才會如此推崇東漢的道德底線。

  同理,公孫瓚為故主不惜背井離鄉遠行護送,才會廣受好評。

  而到了漢末,情況又發生了些許不同。

  
  因諸侯割據之故,二重君主觀漸漸轉變為,效忠主公在前,效忠天子在后。

  最典型例子,當屬關羽身在曹營,而自詡“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因此,關公得以忠義而稱于世。

  對于益州劉璋一眾僚屬的行為…

  云某便以劉虞和田疇主臣為例,為諸君詳細解釋一番漢末士人們的行為邏輯吧。

  關于劉幫主和關公的小摩擦,咱們后面再繼續聊。

  田疇是漢末群雄之一。

  其人早年割據河北,多次拒絕袁紹招募;

  直到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烏桓,才率領宗族歸附。

  然而田疇在委質曹操之后,卻始終拒絕曹氏的加官封賞,乃至激怒曹操,諷喻群臣彈劾田疇。

  彼時荀彧曾替田疇求情,而荀彧又死于漢廷魏國(213-220)建立之前。

  可知曹操封賞的,一定是漢廷官職,而不是魏國官職;

  因此,田疇在法理上并無拒絕的必要。

  同時,田疇的個人特質,又與同卷人物格格不入。

  田疇被收錄于《魏書十一》,該卷性質為“逸民傳”,所謂逸民,即拒絕招募,隱逸山野的高士。

  從該卷的其余傳主(袁渙、張范、涼茂、邴原等人)的記載來看,他們所拒絕的,均是袁紹、袁術、呂布、劉備、公孫度等地方割據者,最終卻均歸曹氏,可以說,這很符合曹魏的主流價值觀。

  唯有田疇,拒絕的是曹操的封賞,是《卷十一》中唯一的異類。

  所以,田疇的行為邏輯,便與益州士人們極為相似,盡管二者間的經歷可謂南轅北轍。

  也就是說,其人實則深受“二重君主觀”影響。

  因為田疇辭封的首要原因,在于心系劉虞,與“忠于漢室”反倒關系有限。

  益州那些士人們,不也同樣如此?

  從“受命入長安朝覲”的事件中,可以充分體現田疇的價值觀。

  田疇深受其故主劉虞的影響。

  但二者又有明顯不同。

  幽州牧劉虞雖然自詡忠良,但行事卻比較分裂,或者說首鼠兩端。

  他一方面派遣田疇去長安給獻帝朝貢,大表忠心;

  另一方面又與河北的叛軍頭子袁紹、韓馥等人沆瀣一氣,甚至充當該集團的名義首腦。

  按初平二年(191)袁紹擁立劉虞稱帝的記載,在劉虞死前(193),關中與關東各擁天子,關東立劉虞而關中立劉協,實際恢復了東周初期的“二王并立”格局。

  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魏書武帝紀》

  雖然諸書皆稱,劉虞對帝號“辭而不受”,實際他卻始終與袁紹等人“連合”;

  
  而袁紹也一直借著劉虞“錄尚書事”(即總攬朝政)的名義,為幕僚“擅署爵位”,乃至被呂布譏笑,認為這些偽職“不足貴也”。

  (袁紹)推虞為帝。遣使詣虞,(劉)虞終不肯受,然猶與(袁)紹等連和。--《魏書公孫瓚傳》

  (呂布)輕傲(袁)紹下諸將,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英雄記》

  田疇則與劉虞不同。

  他受命朝覲天子,從幽州至長安,戰火連綿,橫絕千里,萬死一生。

  且因為路途斷絕(時函谷關與武關均被封鎖),還不得不繞道朔方(屬并州,今內蒙河套地區,也就是說,田疇為覲見天子,不惜繞了個幾字形)。

  (田)疇乃更上西關,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間徑去,遂至長安致(使)命。--《魏書田疇傳》

  田疇出發時“年二十二”,歸來時“劉虞已死”。

  可知其朝圣之旅,花費了足足三年(191-193)。

  盤踞長安的關中諸將,命三公并征田疇,田疇皆辭不受,一心返回幽州,向劉虞復命。

  (長安)朝廷高其義。三府并辟,(田疇)皆不就。--《魏書田疇傳》

  從該事件不難看出,田疇具備強烈的忠君思維,而且帶有典型的“二重君主觀”特征。

  亦即云某此前所言:

  效忠直屬上司在前,效忠朝廷在后。

  田疇在東漢末期,屬于“門閥割據者”中的異類。

  田氏是河北大族(直至今日亦如此,與劉幫主交好的田豫是田疇族人)。

  田疇年輕時便被州牧劉虞征召為“州從事”(高級佐吏),從“年二十二”的記載看,彼時他剛剛成年(東漢稱其為及冠)。

  按漢末制度,州郡吏員均由地方豪右充任;

  田疇又“好讀書擊劍”,與清河豪族崔琰相似,可知是地方門閥無疑。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也。好讀書,善擊劍……(劉)虞乃備禮請與相見,大悅之,遂署為(州)從事。--《魏書田疇傳》

  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也。少樸訥,好擊劍,尚武事。--《魏書崔琰傳》

  田疇在從長安返回幽州,怒斥公孫瓚(殺害劉虞的主謀)時,曾經提到公孫氏“滅無罪之君,讎守義之臣”。

  (公孫)將軍方舉大事以求所欲,既滅無罪之君,又讎守義之臣,誠行此事,則燕、趙之士將皆蹈東海而死耳!--《魏書田疇傳》

  “無罪之君”說的是劉虞,“守義之臣”說的是常山國相孫瑾、副官張逸、張瓚,他們也是地方門閥,被公孫瓚誅殺。

  按照東漢傳統,二張定是常山郡望無疑。

  (劉)虞之見殺,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忠義憤發,相與就虞,罵(公孫)瓚極口,然后同死。--《英雄記》

  從此事中,不難看出田疇對門閥階級的親近態度。

  不久之后,田疇帶領宗族百余人,逃到徐無山中割據。

  數年間,聚眾五千余家,遂自立律令,制訂訴訟、婚姻、盜賊之法,實際在山區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

  (田疇)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數年間至五千馀家。疇乃為約束相殺傷、犯盜、諍訟之法……制為婚姻嫁娶之禮,興舉學校講授之業,班行其眾。--《魏書田疇傳》

  在這一點上,田疇與割據廣陵的部曲帥陳登有些類似。

  但不同點在于,陳登是有心稱霸徐州、與江東抗衡的豪杰,而田疇偏文教、和平,且其人割據山中,偏安于一隅。

  田疇的王國雖小,影響卻不小;

  其不僅威震群狄,甚至驚動袁紹,遣使賜給“將軍印綬”。

  當然,大約是因為“擅署不足貴”的緣故,田疇拒絕了袁紹的招攬。

  袁紹數遣使招命,又即授(田疇)將軍印,因安輯所統,疇皆拒不當。--《魏書田疇傳》

  類似的割據者,被統稱為“部曲帥”;

  在南方被稱作“宗部”或“山越”,按唐長孺考證,田疇這種割據者,比較規范的稱呼,應該是“山胡”。

  實際上他(田疇)就是個宗帥。

  只是北邊雖有匈奴、鮮卑、烏丸,卻與漢人有顯著的區別,而無終山又并非邊境各族所居之地,所以田疇沒被稱為“山胡”而已。--《宗部與山越的關系》

  只不過后來田疇率部出山,并最終投靠曹操,被美化為“率齊山民,一時向化”,因此才沒被歸入蠻夷之列。

  (田)疇即受署,陳建攻胡(三郡烏丸)蹊路所由,率齊山民,一時向化。--《先賢行狀》

  此處需要注意,在中原政權的語境下,只有四方蠻夷才需要“向化”。

  從該措辭不難看出,在曹操眼中,田疇不過是個“保山為寇”的蠻夷。

  但田疇從未將自己視作蠻夷,他還憤恨“烏丸殺其郡中冠蓋,常欲復仇”。

  所謂冠蓋,即大姓豪右。

  足見田疇本人,始終以門閥自詡。

  (田)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右北平)冠蓋,有欲討之意而力未能。--《魏書田疇傳》

  換言之,田疇將自己視作知書守禮的名士;

  雖然在曹操眼中,田疇不過是個山胡頭子。

  因此,田疇在歸附曹操之后,敢于擺名士派頭兒,拒絕敕封,乃至“以死自誓”。

  (曹操)于是乃復以前爵封疇。(田)疇上疏陳誠,以死自誓。太祖不聽,欲引拜之,至于數四,終不受。--《魏書田疇傳》

  但在曹操眼中,田疇不過是個邊地宗帥,還一度淪為“山胡”,給他封官兒,是賞了他城門大的臉面;

  因此,其人才會在田疇辭封之后,大罵“成一人之志,虧王法大節”,乃至要給田疇治罪。

  由此,可得出如下結論:

  從田疇本人的履歷(大姓淪為山胡)來看,曹操對田疇的定位,恐怕與田疇本人對自己的定位相差較遠。

  另一方面看,田疇曾受劉虞厚恩,在二重君主觀的影響下,始終將劉虞視作故主,乃至可以說出“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于世”。

  這種行為,與關羽身在曹營,而自詡“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有著驚人般相似。

  (田疇)掃地而盟曰:“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于世!”--《魏書田疇傳》

  (關)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蜀書關羽傳》

  可見田疇頗具幾分“燕趙慷慨悲歌之士”的雄豪氣概。

  田疇辭封,恐怕更多在于托命劉虞,并非純粹抵觸曹操。

  而且田氏全族三百余口赴鄴縣為質,他也不具備反抗的條件。

  (田)疇盡將其家屬及宗人三百馀家居鄴。--《魏書田疇傳》

  按荀彧卒年(212)來看,田疇辭封,必在曹操自領魏公之前。

  彼時漢魏嬗代的大幕,尚未公開、正式開啟。

  因此,田疇辭封,與心存漢室無關。

  陳壽在《逸民傳》末尾贊語處,對田疇的蓋棺論定,僅有寥寥四字,即“田疇抗節”。

  田疇抗節。--《魏書田疇傳》

  這與同傳袁渙、邴原、涼茂、國淵的“躬履清蹈”,王修的“忠貞”、管寧的“高尚”完全不同。

  這也是《魏書十一》諸多傳主中的唯一例外。

  當然,從中立視角看,該卷其余諸人,名為不與世事,其實最終都走上了功名利祿的道路,是沽名釣譽的“假逸民”;

  唯有田疇,辭官不受,抗節不屈,是名副其實的“真逸民”。

  陳壽先生惜墨如金,見微知著。

  “抗節”二字,精辟悠長,令人讀之而拍案叫絕,品之而回味無窮。

  由田疇對比益州士人,除嚴顏、張任等寥寥數人之外,余者皆蠅營狗茍之輩也! 無盡的昏迷過后,時宇猛地從床上起身。想要看最新章節內容,請下載星星閱讀app,無廣告免費閱讀最新章節內容。網站已經不更新最新章節內容,已經星星閱讀小說APP更新最新章節內容。

  他大口的呼吸起新鮮的空氣,胸口一顫一顫。

  迷茫、不解,各種情緒涌上心頭。

  這是哪?

  隨后,時宇下意識觀察四周,然后更茫然了。

  一個單人宿舍?

  就算他成功得到救援,現在也應該在病房才對。

  還有自己的身體……怎么會一點傷也沒有。

  帶著疑惑,時宇的視線快速從房間掃過,最終目光停留在了床頭的一面鏡子上。

  鏡子照出他現在的模樣,大約十七八歲的年齡,外貌很帥。

  可問題是,這不是他!下載星星閱讀app,閱讀最新章節內容無廣告免費

  之前的自己,是一位二十多歲氣宇不凡的帥氣青年,工作有段時間了。

  而現在,這相貌怎么看都只是高中生的年紀……

  這個變化,讓時宇發愣很久。

  千萬別告訴他,手術很成功……

  身體、面貌都變了,這根本不是手術不手術的問題了,而是仙術。

  他竟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難道……是自己穿越了?

  除了床頭那擺放位置明顯風水不好的鏡子,時宇還在旁邊發現了三本書。

  時宇拿起一看,書名瞬間讓他沉默。

  《新手飼養員必備育獸手冊》

  《寵獸產后的護理》

  《異種族獸耳娘評鑒指南》

  時宇:???

  前兩本書的名字還算正常,最后一本你是怎么回事?

  “咳。”

  時宇目光一肅,伸出手來,不過很快手臂一僵。

  就在他想翻開第三本書,看看這究竟是個什么東西時,他的大腦猛地一陣刺痛,大量的記憶如潮水般涌現。

  冰原市。

  寵獸飼養基地。

  實習寵獸飼養員。網站即將關閉,下載星星閱讀app為您提供大神云垂賞竹濤的漢末雄風

  御獸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