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九叔世界之神魔白骨道 > 第433章 歸鄉路(上)
  天寶十一載,六月,虢州黃河段中,有女媧墓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

  次年大暑,下游瀕河人,聞有風雷聲,曉見其墓踴出,下有巨石,上有雙柳,各長丈余,有道士占曰:“冢墓自移,天下破。”M..

  天寶十二載,十一月初,灞川街市。

  南街酒肆之中,杜甫舉起酒杯,對前來送行的同僚和友人們說道:“此去坊州,怕是要元正之后,才能再回長安。與諸位再逢之時,就是天寶十三載了。”

  眾人送上祝詞,大多便是一路平安之類。

  吃完了酒,杜甫收拾行裝,打算去往水陸行去租一輛馬車。

  有友人問道:“此處距離灞川別苑不遠,杜少陵要不要攜一份刺貼,拜訪后再辭行?”

  杜甫無奈苦笑,心中思緒萬千。

  當初自己待制在集賢院,久久未曾得到官職。后來得了周駙馬賞識,這才在秘書省中得了校書郎一職。

  得到做官的消息后,自己欣喜若狂,想要尋周鈞當面拜謝,拼盡家財剛剛備好禮物,才知曉后者承了圣旨,去往沙州平叛。

  周二郎成了駙馬之后,不僅深得圣眷,而且還領了安西節度使、隴右黜陟使等職,能否記得當初幫過自己尚是兩說,如今聽他人說起拜訪二字,自己只是覺得自慚形穢。

  尋了個理由推脫,杜甫走出酒肆,又回頭看向拱手作別的友人們,不禁想起這幾年來,自己作為校書郎的境遇。

  秘書省校書郎,雖然只是正九品下的小官,但職事的官員必須博聞廣記,再搜羅天下文籍,乃是文壇之中頗受他人敬重的要職。

  平日里,文人雅士、秀才生員等等聚會,大多都會發來邀函,杜甫過的頗為自得。

  這一次,秘書省修訂大唐圖畿,需要去各地采風,杜甫故而有了機會,能夠離開長安,去往外地公干。

  順著長街,一路向北行去,杜甫見街道兩旁都在重新粉飾,又有仆役來回走動、搬運物件,心中疑惑不解。

  尋了一個看起來是管事模樣的人,杜甫問道:“這里從前是公主府名下的布藝坊,怎么換了門頭?”

  那管事眼尖,見杜甫是官身,便拱手回道:“這里大多的鋪子都已經售賣,如今要改為戲苑。”

  杜甫一愣,又問道:“原本布坊之中,有許多手藝了得的織娘。眼下鋪子轉手,她們該怎么辦?”

  管事:“那些織娘年老色衰,客人進門看了就會不喜,又怎能做得店鋪的門面?再說了,她們都是賤戶,本就應當跟著主家,眼下沒了營生,聽說被安置到其它地方了吧?”

  杜甫聽完,嘆了一聲,不再詢問,拱手告辭。

  走完整條灞川街市,杜甫回頭再看了一眼。

  街市之中,人流熙攘,繁華無比。

  但他總覺得,與從前的灞川相比,哪里有些不一樣了,倘若讓他細說,卻又說不出個所以。

  搖搖頭,杜甫上了水陸行的馬車,開始了北行之旅。

  旅途的第一站,是奉先(現陜西省蒲城縣)。

  奉先是杜甫的族地,也是他一家老小居住的住所。借著這一次秘書省公干,杜甫回到老家,先打算陪陪家人。

  剛剛入了奉先,杜甫瞧向城內,就感覺有些不對。

  行人走在街道之中,大多都是面有菜色,商鋪酒肆也是蕭條,聽不見多少叫賣之聲。

  抱著滿腹的疑惑,杜甫回到宅中,與妻子父母見了面。

  眼見天色已晚,一家人高興之余,杜甫之妻為杜甫一人準備了飯菜。

  杜甫的小兒子,聞著胡餅和粟粥的香氣,偷偷摸摸來到案臺邊,想要伸手撿些餅渣來吃,被母親看到,揪著耳朵訓斥了一頓。

  聽見小兒子的哭聲,正在屋內洗臉的杜甫,跑出來見只有自己一人有飯有菜,便向老妻問道:“怎么回事,你們不吃晚飯嗎?”

  妻子吞吞吐吐的回道:“我們都吃過了一些……”

  見小兒子一邊哭,一邊還盯著胡餅,杜甫心知這是托詞,便跑到廚房一看。

  米缸中的存糧已經不多,蔬菜副食等等更是見少。

  杜甫詫異的望向妻子,問道:“平日里的俸祿,不都是寄回家中了嗎?怎么家中余糧只有這么一些?”

  妻子眼見瞞不下去,只得說道:“縣城之中的米面價格,一天高過一天,以前支撐十日的飯菜錢,如今只能買得三日。阿郎雖然寄回了俸祿,但家里那么多口人,再加上時不時還有親戚過來借糧,所以只得如此了……”

  杜甫驚道:“奉先糧價如此之貴嗎?”

  妻子:“阿郎身在長安,難道沒有注意到糧價在漲?”

  杜甫平日里應酬多,常常出入飯局,而且秘書省、弘文閣里又有食舍,再加上他本身對茶米油鹽等物就不敏感,所以并不關注糧價一事。

  回到廳中,杜甫見家人們都看著案臺上的飯菜,微微嘆了口氣,說道:“我路上吃了不少干糧,這些你們都吃了吧。”

  得到首肯,案臺上的飯菜,轉眼之間,就被分了個干凈。

  杜甫坐在折椅上,向妻子問道:“眼下是秋糧上市之時,糧價正是輕賤,怎會如此?”

  妻子說道:“關中遭了災,聽說萬畝良田先是大旱,又是大水,糧食全部爛在了土里。”

  杜甫:“逢此天災,官府應當想方設法平壓糧價才是。”

  妻子:“官府哪里有功夫顧得上這些?我聽說長安那里,官府征田,再蓋成宅院,最后賣出去,可有此事?”

  杜甫:“確有此事,但這和糧價有何關系?”

  妻子:“長安那里賣宅,聽說得利頗豐,其它各地的官府見行之有效,這些年里都在忙著征地和蓋房……其它地方我不知,但光是奉先,就有成片成片的上好良田,被征去劃為宅地。阿郎且想,連種莊稼的田地都沒了,又恰逢天災,糧價怎么可能不貴?”

  杜甫聞言,愣在原地。

  妻子見杜甫面色難看,不由勸道:“阿郎也不必太過擔憂,以往也不是每一年都風調雨順,天災來便來吧,捱過這段日子也就好了。再說了,關中大災,州府必會上報朝廷,有朝廷做主,總會有法子救災,阿郎寬心便是。”

  杜甫聽完,覺得有理,搖頭不再去想,便與妻子說起了小兒子的塾學功課。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