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大隋主沉浮 > 第546章:大反攻
  洛陽近來陰雨綿綿,時至辰時,東天空方才泛起一抹魚肚白,大興殿內燈光輝煌,數百盞宮燈將整座大殿照得形同白晝。大興殿是洛陽皇宮第二大殿,無數根多人才能合抱的楠木大圓柱矗立在大殿之上,共同撐起一座足以足以容納萬人的宏偉大殿。

  規模之宏大雄偉、氣勢之磅礴、陳飾之華美壯麗,便是大興宮第一大殿大興殿也遠遠不如。

  殿內自北而南,共分為五個階梯一般的平臺,最頂端高處便是皇帝寶座,高高在上的俯視著腳下萬千臣民,森嚴威重,令人莫敢直視。

  雕龍畫鳳的丹陛之下,則是太子專用的平臺;接下來是皇族專用平臺、五品高官專用平臺;最后才是五品以來官員專用,這層平臺也是最為寬闊的一層,直抵正南方的大業門。

  這種劃分,既代表了等級之森嚴,同時也在激勵最底層官員,仿佛時刻都在告訴他們:只要你有本事、有功績,你就可以更上一層。

  不過規矩雖死,人卻是活的,朝廷為了方便官員奏事、聽政,特許中樞底層官員站到所屬的侍郎、寺卿、少卿、監、令、少監、大將軍、將軍席位之后;地方官員也有這個權力,刺史和長史歸民部、通守歸刑部、司馬歸兵部。區別的是,他們在高官這個階梯沒有坐位,只能站在本部本司長官席位后面。如果沒事,也可坐到乖乖的坐在自己的席位上聆聽。

  辰時正,近千名王公大臣、文武官分列左右,按品階入席,位于高位那層平臺前方的各部主官,向來是朝會上的發言者。

  從地方來的官員也有近千人,這其中,既有河南府的官員,也有入朝述職的官員和各地駐京官員,他們依品級坐在最低那一層。他們也是可以發言權的人,但他們說的一般都是涉關自身事務,比如朝會談到某地災情、建設、官場之類的議題時,正好入朝的該地官員可以適時發言。

  另外還有數千名勛官、散官、爵官等非職事官員,這類官員屬于吃干飯的群體,他們向來都是旁聽者,如果沒有涉及自身利益,他們很少表達意見。

  朝廷未免影響辦公效率,都會在頭一天定下次日早朝的議題,好讓大家有個心理準備和應對之策,到了第二天早朝,即可三下五除二的處理干凈。這樣就能保證大臣們不會因為朝會耽擱政務。但今天是禮儀性質的朔朝,所以昨天沒有什么議題下發、今天沒有什么要事,大家認為至多半個時辰就會結束,這也使殿內的氣氛十分輕松。

  由于皇帝楊廣還沒到,臣子們都在低聲談論著什么,諸多聲音匯到一處,使大殿內嗡嗡作響。

  “當、當、當!”時間過了辰時一刻,內侍立刻敲響殿內編鐘,以示皇帝將至,讓大家保持安靜。鐘聲停止,緊接著便傳出了一陣禮樂聲,直閣將軍一聲高喝,“圣人駕到!”

  殿內頓時鴉雀無聲,官員們紛紛肅然起立迎駕。殿端兩邊側門通道內,各自出現兩隊挎刀禁衛。他們可不是擺設般的儀仗隊,而是負責拿人的直閣禁衛,每個人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他們目不斜視,徑自向門口延伸,每隔五步站立兩人、前后各一,就位之后,如長槍一般立在墻壁和大圓柱之間。

  巍然不動,氣勢睥睨。

  緊接其后,數百名手執各種儀仗的侍衛,踩著時間點魚貫擁出,頓時黃羅招展、旗幡林立;金瓜長戟、氣勢威嚴。其后是二十四名端著金盤內侍、八名打著長柄羽扇宮女,最后是一名宦官挑著黃羅傘蓋,簇擁著帝王冕服、頭戴十二旒冠大隋皇帝出現。

  楊廣走到龍榻前,繼而面向諸臣,數千名官員躬身施禮,“拜見圣人!”

  楊廣在龍榻上緩緩坐下,這才緩緩抬手道:“眾卿平身”

  宮殿設計得十分巧妙,楊廣即使聲音不高,回聲卻很大,使他的聲音能夠輕松傳到大門之前,保證每個人都都聽到。

  “謝圣人。”眾臣紛紛站直身子,隨著“當”的一聲鐘鳴,各自落座。

  整個流程,儀式感十足;說是掐秒走每個流程,亦不為過,同時也是古往今來的異族向往卻學不了的文明、文化、禮儀!

  遠的不說,啟民可汗就很羨慕、仰慕,他甚至請求楊堅,希望楊堅允許他把這一套帶去突厥;楊堅和楊廣一樣,都以恢復和推廣漢家文明為己任,不僅爽快的答應了啟民可汗的請求,還派出宮延禮儀師去教。可突厥人的生活習性和大隋百姓截然不同,不管宮延禮儀師怎么教都教不會。

  啟民可汗勉強擺出這種陣仗,但卻不倫不類,落得個東施效顰、貽笑大方的下場,不過他本人卻是樂在其中、十分享受這種至高無上的感覺。

  隨著群臣入座,朝會正式開始。

  如往常望朔朝會一樣,大幕開啟之前,應由禮部奉上賀表,代表天下臣民班念誦賀表,以為敬賀。

  賀表內容如同漢大賦一般,講究駢四儷六、辭藻華麗、追求形勢上的華美。而禮部尚書崔仲方乃是博陵崔氏的杰出人物,他文辭優美、才氣橫溢,這點小事自然難不倒他。

  崔仲方少好讀書、有文武才干、明經及第,雖然六十有七,可身形筆直、氣度不凡,他手捧賀表站在大殿中間,抑揚頓挫、情緒起伏的念誦著。

  他紙書、活字印刷術開始推廣之時,曾與太學博士鄭善愿、太學博士王隆發起了“禁書令”。就在他們三人與楊集、楊素、牛弘等人僵持不下之時,張瑾來了一個神助功。張瑾口出狂言,說“近日各州各縣頻頻傳來小股賊寇集中作亂的消息”,這句話徹底惹惱了楊堅,一怒之下,將四人免官為民。

  到了楊諒造反之時,楊廣考慮到河北大地官員多為山東士族子弟,便啟用了崔仲方;崔仲方在戰斗中立有功勛,官復民部侍郎之職;而后,楊廣又血腥的清洗了北齊舊地官場,造成多地暴動頻發,于是又升崔仲方為禮部尚書。

  二崔因此聯合諸多士族,出面安撫地方,使北齊舊地穩定了下來;楊廣投桃報李,讓崔仲方進位議事堂相國,終使他的朝廷和山東士族、齊地豪強的關系趨于緩和。

  隨著崔仲方清朗聲音響起,一篇大唱贊歌、內容皆無的華章恍如碎玉清音一般,在大業殿內響起。

  華章畢,崔仲方躬身道:“臣為圣人賀。”

  楊廣面上現出一抹笑意,抬手道:“崔尚書平身。”

  然而崔仲方卻并未如往常那樣回班,而是整容斂色,拱手再拜楊廣,朗聲道:“臣崔仲方,昧死啟奏圣人。”

  殿內群臣聞言,面色忽變。

  望朔朝不談正事,若是沒有突發大事,等到敬賀完畢,皇帝就會象征性封賞德高望重的民間宿老、封賞貞潔烈婦,而后,朝會結束。

  可現在,崔仲方竟要昧死啟奏?難道他要犯顏直諫不成?

  與神色各異的文官相比,聽賀表聽得懨懨欲睡的武將們,精神卻是陡然一振,饒有興致的看著崔仲方。

  面對驚異不定的目光,崔仲方視若無睹,沉聲道:“國之大者,其法嚴方能治、德修方能興、尊王方強盛、君明方臣賢。今圣人垂拱四海、勵精圖治,可謂千古難遇之圣君。然有蠅營狗茍之輩貪私利而忘大義、顧小家而舍大家。置王法于不顧、視律令如無物,誠可謂是國之奸佞!”

  別看崔仲方瘦得像根竹竿似的,但是他中氣十足,此刻氣勢雄渾,大殿之中不斷回蕩聲音,更是將他襯托十分“偉岸高大”。

  楊集聽得暗自佩服不已,崔仲方的文采自然是沒得說的,可是你彈劾楊家子弟也就罷了,但“貪私利而忘大義、顧小家而舍大家”就跑題了。

  御榻之上,楊廣聽明白了,他一正神色,沉聲問道:“崔尚書,不知你要彈劾何人?”

  崔仲方挺胸抬頭、一字一字的說道:“臣彈劾衛王楊集!”

  楊集詫異無比,本來以為崔仲方是楊家的托兒,不料他竟然把矛頭指向了自己,這倒真是萬萬沒有想到事情,不過他也沒有什么過激反應,僅僅只是盯向崔仲方看。

  看他究竟能夠拿出什么證據來!如果僅僅只是泛泛而談、給自己冠上“莫須有”的罪名,再加以反擊也不遲。

  楊廣的臉色“刷”的沉了下來,目光咄咄地看向崔仲方。這個崔仲方在賀獻表之時發出如此諫言,而且彈劾的還是楊集,究竟是以為自己昏庸,還是別有用心?

  群臣更是嘩然一片,整個大殿瞬間就像油鍋里滴進了一滴水,陡然炸開了!

  楊集不久前滅契丹、巧取粟末靺鞨、逼降奚族、還利用粟末靺鞨消滅了十多萬高句麗精兵,為大隋打開了進軍遼東的良好局面。

  這樣的人、這樣的功臣如果是蠅營狗茍之輩、國之奸佞?天下哪有“忠良”二字可言?

  蘇威、高颎、楊雄、蕭琮、談判歸來的裴矩等人與楊集關系密切,但此刻神情凝重,心頭盡皆涌起一股不妙之感。

  他們和崔仲方共事數十載,知道此人不打沒有把握的仗;當年之所以敗給楊集,完全是張瑾這個豬隊友幫了倒忙,與崔仲方并沒有半點關系。崔仲方沉寂了這么久,現在卻忽然發難,定然有了充足的準備。

  不過他們此刻和楊集一樣,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想幫也幫不上,只能等待崔仲方出招,然后被動的一一化解了。

  崔仲方面色堅定,清朗的聲音擲地有聲:“圣人,數千年以來,大亂之后必要大漢,唯有如此,一個國家方才國運昌隆。秦末大亂,漢之文景休兵止戈、休養生息、勸課農桑、興修水利,出現了文景之治。漢之光武推行‘偃武修文’國策,發展生產、大興儒學,奠定了后漢王朝近兩百年基業。我大隋先帝對內以治、對外以德,使異族盡皆臣服。且看漢武帝擁有文景遺留龐大財富,卻因為窮兵黷武,打得國庫空虛、青壯盡喪。如今天下方安十余載,衛王為了揚個人之威名,于涼州集結重兵、日耗錢糧無數。此舉于國不利、于民不利!”

  這番話一出,武將們噓聲無數。

  衛王每次出兵都是以戰養戰,打仗有賺無賠不說,事后還搶到數之不盡數的財富,然后用來改善涼州民生、興修水利、建設直道。這誰不知曉?你還能更危言聳聽一些嗎?

  而且涼州在衛王任職之前,是大隋最貧窮、最混亂的邊州,百姓非但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受到吐谷渾、黨項、馬賊時刻威脅,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自衛王去涼州任職以后,朝廷還像甩包袱一樣、把幾百萬災民扔給了他;可是他除了前三年需要朝廷資助以外,現在早已自給自足了。涼州現在或許還不如雍、豫、兗、冀、荊、揚、益七州富庶,卻也遠遠超過了幽、青、徐、梁、交五州,便是并州也有所不如,長此以往,遲早會成為“納稅大戶”。而治安和秩序方面,正是得益于一次次打贏異族、一次次掃蕩境內不安分的賊子,這才使涼州治安冠絕天下。

  涼州能有這等局面、美好遠景,還不是衛王打仗?還不是衛王掠奪異族之財補給涼州?你崔仲方現在大放厥詞,卻說什么“衛王為了揚個人之威名……于國不利、于民不利”,你問過涼州百姓沒有?

  蘇威也看不下去了,他面色一凜,沉聲喝道:“崔尚書,你說的什么話?問過涼州和幽州百姓沒有?”

  楊集聞言,卻是穩如泰山,冷笑而不言,心底深處只有一個念頭:這是一起針對他的有預謀、有組織、有計劃的政治風暴。

  “圣人,崔尚書乃是至理良言,圣君當以德撫萬民,而不是妄加兵刑戮威,臣以為衛王在涼州執行的所謂的‘軍備競賽’,誠為不取!”接腔者杜正玄,他的先祖本是關中杜氏子弟,后遷于相州鄴城,仁壽年間和弟弟杜正藏、杜正倫一同考中秀才,牛弘試其方略,正玄應對如流、下筆成章。現為秘書省丞、品級從五品上。

  這時,兵部駕部郎中、柳述之弟柳逵也出班奏道:“圣明君王在朝,興仁義而不妄興刀兵,臣薛胄,亦認為衛王窮兵黷武之舉不可取。”

  “臣附議!”薛胄出班而奉,雖然只是三個字,但他是大權在握的大理寺卿,說話舉足輕重。

  “臣附議!”

  “臣附議!”

  “……”

  剎那之間,山東士族官員紛紛響應,同時也代表了山東士族的態度,以及展示他們在朝堂上的存在。

  而矛頭,盡皆指向楊集。

  他們的聲音如若驚雷一般,令滿殿官員嘩然大作。

  此刻的關隴派,卻是一律保持沉默、冷眼旁觀。

  無他,山東士族也是關隴派的政敵,這一幕于他們而言,是狗咬狗。不管誰輸,對于他們都是百利而無一害。

  如果勢火不對,他們不介意踩弱勢那一方。

  至于江南派,附和之聲也是連綿不斷。

  楊廣冷峻的臉色上不見一絲笑容,目光逡巡著下方臣子,沉聲問道:“諸卿還有什么高論,可一并言之。”言下之意很明顯,如果爾等還是這么泛泛而談,那就省省吧。

  下方臣子能察覺出皇帝語氣中的火氣,無不心頭凜然!

  在一陣令人壓抑的氣氛中,崔仲方情知又該是自己出場了,他肅然道:“圣人,臣以為百官之言便是百姓的聲音,大隋不宜舞干戚以揚武事,誠為忠直之言。”

  實際上,大隋的死活與他們毫無關系、也不在乎,他們反對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窮兵黷武;他們反對的是重武輕文或文武并重的國策、反對的是前不久面向全國的科舉、反對的是一切不利于他們的新政;而這一切政策,都與楊集息息相關。

  此刻他們緊緊抓住“窮兵黷武”這個主題,便有無數省悟過來的官員加以響應。

  最終造就了席卷朝堂的大勢、煌煌大勢!

  “哦?是嗎?”楊廣已經不耐煩了,冷冷的盯著崔仲方。

  他本以為山東士族、南方士族搭上他的大船以后,會和皇族同心協力,一起干掉強勢的關隴貴族,不料這些人不動則罷,一動竟然就向他的“代言人”開刀。

  當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