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大明英華 > 324章 恢復大寧鎮(上)
  鄭海珠中箭后的第三天,得到快馬通報明金灤河之戰的林丹汗,派了一支四百人左右的精銳騎兵,護送載巨額歲賞銀子的蒙古使團北歸。

  接應的人同時帶來消息:莽古爾泰所部的正藍旗主力,帶著搶到的人丁、牲口與糧食,已過了灤河,去到東邊,接近科爾沁。

  荷卓對鄭海珠道:“今歲建州女真饑荒比往年都厲害,莽古爾泰又因為德格類丟了正藍旗四五個牛錄,他既然搶到了不少東西,一定急著回赫圖阿拉向努爾哈赤表功,接濟上那里一張張餓得不行的嘴,所以,正藍旗應該不會埋伏在灤河東邊等著尋仇了。”

  鄭海珠也這么想。

  但啟程前,她仍讓馬祥麟以護衛和巡邊為由,挑出三四百家丁水準的川軍,帶著北上,去林丹汗的王帳,察汗浩特。

  余下的騎步兵,則和崇明籍的炮兵組一道,回到薊鎮,也是向杜松表明,只要朝廷還沒開口,這支戰力如此強勁的客軍,主力就還歸杜總兵杜老爺節制,馬將軍不會因為送了韃子人頭這個大禮,就不把杜松放在眼里。

  拔營渡過灤河,大部隊折向北邊的察汗浩特方向,也就是后世的內蒙古赤峰市,約莫還要在白雪皚皚的草原上跋涉半個月左右。

  鄭海珠能感到,荷卓與自己的關系,回暖了幾分。

  可以理解。

  一個女人在看到另一個女人,正在品嘗計謀得逞的勝利蜜果時,忽然被挫了那份得意,不但最重要的戰利品得而復失,還吃了一番皮開肉綻的苦頭。

  前者灼灼燃起的妒忌心,便在后者的樂極生悲里,像甘霖潑焰般,熄滅了。

  取而代之的,是不費什么氣力的關懷,尤其還能借此見到另一個人時。

  這日,隊伍駐扎后,荷卓親自帶著藥,來找鄭海珠。

  滿桂正在帳中,給鄭海珠和馬祥麟,細講朵顏三衛當年是怎么成為大明的雇傭兵的。

  荷卓走近時,目光先落在了馬祥麟那處,然后迅速地換了方向。

  “這是蒙古人叫‘嘎木朱爾’的方子,收斂刀箭傷有奇效。”

  荷卓帶著幾分施舍的傲氣,示意侍女將一個陶罐放到鄭海珠面前。

  馬祥麟脫口問道:“這里頭,都是些什么?”

  荷卓目光一冷:“怎么,馬將軍的醫官能讓腸子都被戳出來的傷兵起死回生,所以你們就看不起我們東夷北虜的藥方了?”

  荷卓所言倒是不虛。明軍和正藍旗酣戰一場后,荷卓與其他蒙古人,親眼見識了明國的郎中有多厲害。

  肚子被韃子的順刀拖砍而劃開的明軍,就算小腸掉了出來,且有破損,明軍的醫官也能用在麥水里煮過的桑皮線縫上,用新鮮的牛血涂抹兩端后,塞回傷員的腹部。灌了兩天容易消化的米粥后,不少傷員活了。

  方才的目光,與此刻的口氣,都令鄭海珠敏感地覺察到,荷卓與最初啟程面對小馬將軍時,已經不太一樣了。

  顯然既關注他的音容,又在意他的質疑。

  那一廂,馬祥麟則有點莫名其妙,繼而內心涌上反感。

  母親秦良玉和妻子張鳳儀,雖剛毅颯爽,與那些嬌弱堪憐的深宅婦人有天淵之別,但她們出言說事,絕不會像眼前這個葉赫女人似地,掛著削刻譏誚的反詰語氣。

  馬祥麟不由皺眉,毫無意愿去回應。

  倒是滿桂,大大咧咧道:“本將還以為,蒙古大夫治金創,只會把人往掏空了五臟六腑和骨架的牛皮里塞幾天呢,生死都由他們的長生天決定,沒想到,也和漢人似地,磨粉配藥。”

  說著,他抓過藥罐子,掀開蓋子聞了聞,對馬祥麟笑道:“就是尋常的朱砂、麝香、冰片,咱宣大軍也有這個,不是什么跳大神的倒騰出的丸子,瞧你緊張得,夫人中了箭,你比自己挨了刀還急。”

  “滿將軍……”鄭海珠打斷滿桂,臉上驟然露出的霜意,比外頭的風雪更重,“什么叫尋常的朱砂麝香!如此無禮,快向可敦嬤嬤賠罪!還有,滿桂,馬將軍與張少奶奶患難與共,夫妻情深,堅過磐石,與我們,則只是同袍之誼。你口無遮攔地開馬將軍與本夫人的玩笑,成何體統?”

  鄭海珠故意放緩了些語速,尤其在提到張鳳儀的時候,就是要荷卓能將這段漢話,聽個分明。

  滿桂遽然間被如此訓斥,有些發懵,只因他這些時日已漸漸對鄭海珠建立起了服從的心理,此際鄭海珠所言更是帶著磊落的正理,滿桂再是粗豪不羈,也自覺確實分寸有失。

  他把藥罐子放下,垂眸拱手,道聲“夫人說得對”,又站起身,向荷卓更為鄭重地告罪。

  荷卓瞇了瞇眼睛,抿嘴笑笑:“無妨,滿將軍久在北地,應曉得,我們草原行國之人,沒那么小心眼。這傷藥,你說它不是什么金貴的,你宣大軍中也有,那就更好了,放心地給你們夫人抹上吧。”

  言罷,帶著侍女掀簾而去。

  滿桂齜著牙,又坐會講解用的地圖前,一邊咕噥:“女人真是麻煩,給你點好東西,你要是不眉開眼笑、感恩戴德地哄她,她翻臉掀桌子,比咱從馬上掀韃子還利索。”

  鄭海珠恢復了和顏悅色,佯作閑閑拉起話頭,對滿桂道:“回頭,除了答應你的一把好刀,我再送你兩箱松江最好的筘布,讓你媳婦絮上棉花,做襖子。”

  滿桂臉上渾不吝的笑容一收:“夫人的好意,領了,不過,我渾家,前年就歿了的。朝廷欠餉,吃不上好糧,又逢村子里鬧疫病,沒挺過去。”

  鄭海珠輕輕地“哦”一聲,沉寂片刻后,目光落回地圖上:“繼續說朵顏三衛吧,太祖爺的時候,那些蒙古人,在寧王手下,管著的地界,東西南北,分別到哪里?”

  翌日,隊伍行了幾里路,鄭海珠就看到了在腦中盤旋已久的大寧鎮故地。

  自大寧衛城出發,向北和向東,分別能夠扼守遼河上游與大凌河,向南能到燕山的邊墻,也就是長城。

  大寧,在明帝國初創之際,就能與西邊的宣府、東邊的遼東互為犄角之勢,以點帶面,明軍不但能對北元形成有效的防御,還能以大寧下轄的多個屯堡衛所為后勤補給站,一路北伐,開疆拓土。

  當年,鎮守此處的藩王,是寧王朱權。由歸降明朝的蒙古人組成的朵顏三衛騎兵,聽從朱權的調遣。

  明帝國花錢養著的這些蒙古鐵騎,作為雇傭兵來講,還算盡職,成了北元南下反撲的有效防線。

  然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后,擔心仍受南京朱棣政權控制的寧王,背刺燕軍,朱棣于是前往大寧,鼓動寧王手下軍隊發動嘩變,裹挾著主權一同南下,并在篡位成功后,將寧王封地改去了和漠北八竿子打不著的江西南昌。

  大寧鎮所在的遼河上游,成了大明國防的真空地帶,又逐漸被北元的殘余力量占領。

  明帝國放棄大寧及周遭的軍事堡壘網絡,導致原本屬于第二道防線的薊鎮至大同一帶,直接暴露為邊關前線,在鄭海珠看來,恰恰是朱棣不得不遷都北京、形成所謂的“天子守國門”的原因之一。

  而如今,明末白銀成為通貨的局面,結合玉米、紅薯等農作物的引進種植趨勢,或許能夠解決塞外守軍糧食的供給困境,從而將恢復大寧鎮的議題,送到乾清宮西暖閣里,天子朱常洛的書案前。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