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從1955年開始的日常生活 > 第446章 生死時速
  “啥?又要給我派任務?還拍電影?”

  陳建國看著對面的張團長,臉上寫滿了無語。

  海城地震之后,他就收到單位催他返回的電報,便急匆匆地帶著家小從老家趕回北京,卻沒想到竟然又有任務派給自己,都是創作部的人,同部門里面好多人已經幾年沒有新作品出來了,而他寫了三首歌和一個改編成小說和電影的劇本,咋地,勞模就該多工作啊?

  張團長打了個哈哈,“這事兒你也別怨我,一來嘛,拍這個電影是最高上級下的命令,你說這個命令下來,電影廠和軍區的領導會想到誰?”

  陳建國很坦誠地回答,“我。”

  張團長敲敲桌子,“看看,這不就對了嗎。”

  陳建國嘴角微抽,“那二來呢?”

  張團長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二來嘛,還是跟《地動山搖》這部電影有關,你是不知道,這次海城地震的經過非常復雜,早在去年6月份的時候,地震局就預測到華北可能會有一次大地震,最后將震中預測在距離地震震中實際發生地只有20公里的石棚峪,并在石棚峪搭建地震臺,實時監控前震情況,

  就在2月4號這一天,地震局和當地政府下定決心,對震中附近的一百多萬老百姓進行疏散,可是這么大規模的疏散,哪有那么容易,

  別的地方不提,就在石棚峪生產大隊,本來大隊上已經決定當天晚上在那個偏遠的小山村內整夜播放電影,以吸引老百姓從家里面出來,可還是有些人不相信,說什么地震是老天爺的事,哪能讓人給算到,非要回家去待著,

  也是湊巧。”

  張團長看著陳建國,感嘆地說道,“那天放的電影恰好就是《地動山搖》,有個姓賈的社員,本來都已經帶著孩子回家了,又被看了電影的長輩生拉硬拽給拉了出來,結果剛出來不久,晚上7點36分,地震爆發,他家的房子瞬間化成廢墟,他自己和5歲的孩子幸免于難,

  石棚峪生產大隊只是地震疏散中的一個小小縮影,連地震局和地方的上的干部都在說,《地動山搖》這部電影幫了他們的大忙,每當有頑固不化的,就請他們去看這部電影,

  你說要拍記錄海城大地震的紀錄片,除了你,還有誰能接、誰敢接這個任務?!”

  陳建國啞然無言,頓了兩秒,說道,“資料去哪里找?”

  張團長笑瞇瞇地從抽屜拿出一張介紹信,遞到他面前,“老朋友,地震局。”

  陳建國接過信看了一眼,起身便走,剛走了幾步又轉回來,“我跟你說啊,這個任務我接了,小說劇本我都可以寫,但是導演,我做不了!”

  張團長端起茶杯打著哈哈,“好說、好說。”

  陳建國垮著臉,真當我是小年輕,聽不懂糊弄話還是怎么滴?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剛才老張都說這個任務是最高上級下達的,也不知道是周先生還是江處長,反正不管是誰,落到他頭上,他都只有聽話的份,大不了到時候就自己掛個名,請電影廠的導演來拍。

  拿著介紹信出來,便直奔地震局。

  跟前年過來相比,這次局里的工作人員便熱情許多,甚至出動了一位領導陪同,將一大摞海城地震相關的資料交給他,還親自講解整個地震預測和疏散的過程。

  這時陳建國才知道,這一場地震能成功預測有多僥幸。

  1969年7月渤海灣海域發生7.4級地震后,在周先生的親自過問下,國家地震局在環渤海地區設立了一系列地震臺和觀測點,以監控該地區的地質板塊活動。監控的數據顯示,環渤海地區的地質活動日趨活躍,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科學家開始擔心京津唐及渤海灣附近地區會有大地震發生。

  到了1974年6月7日至9日,時任國家地震局領導小組組長胡克實組織召開了一次“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趨勢研討會”。會議結束后,國家地震局的上級單位中國科學院迅速向國務院呈報了一篇關于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形勢的專門報告。

  報告最后的結論是,“要立足于有震,提高警惕,防備6級以上地震的突然襲擊。”

  1974年6月15日,這份報告擺在李副總的案頭,他做出批示,將報告迅速轉發至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等多個省市自治區。

  這份批示由此奠定了華北地區之后一系列重大防震抗震工作的基礎,尤其是對后來的海城大地震預報,起到了無與倫比的積極作用。檔案將其記錄為:國69號文件(1974)。

  可是這個范圍太廣,如何進一步縮小范圍,便成了地震局的頭號工作。

  地震局的專家們日以繼夜地對地震監測點的數據進行分析研判,并不斷查詢晚清到現在的所有地震資料,最后將目光鎖定在遼寧的“金州大斷裂”地質斷裂帶。這樣便將地震范圍縮小到了遼東半島及附近地區。

  到了此時,地震局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在臨震前捕捉地震動態和跡象,在地震真正到來前及時通知各級地方政府進行人員疏散,拯救數十萬人民于生死之際。

  而這個“臨震預報”,才是地震預測中真正最為困難的工作,也是世界上從來沒有國家能做到的大課題。

  1974年11月25日,專家們在遼寧開原市再次召開了一次“地震趨勢研討會”。

  在這次會議上,專家們根據最新收集到的數據再次商議了地震三要素,即發震時間、震中、震級。其中時間沒變,依舊預計地震會在今明兩年發生,地點則進一步確定到了“大連—營口”地區,預測震級則調整為6級左右的破壞性地震。

  但是“大連—營口”地區的范圍依舊太大,幾乎不存在疏散人口的可能性,還需要進一步確定震中。

  可是以目前的技術條件已經沒有辦法再縮小范圍,就算是兩大超級大國美蘇一起上陣也一樣不行。

  這時候只有一個辦法,等!

  等到臨近大地震前出現預兆!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4年12月22日,一個海城大地震預測過程中的標志性事件發生了。這一天在遼陽和本溪交界處的葠(shen)窩水庫突然發生了4.8級地震。這次地震最終被認定為大地震的前震。

  12月28日晚,遼寧省地震辦連夜召開全省地震辦緊急會議,會議上專家們認為震中在遼陽、本溪的可能性很大,這些區域應立即提高警惕。

  12月31日,省地震辦向遼寧省委省政府正式提交了此次會議結論,情況被迅速通報至遼南地區各級政府,一時間各個方面頓時緊張起來。

  1975年1月末到2月初,遼寧各地的各種異象開始頻繁出現,各地群眾紛紛向政府反應自己看到的大自然的反常之處,其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各種動物異常情況屢屢發生。老鼠、冬眠的蛇反常出現,有些動物狂躁不安,甚至會表現出驚恐萬狀,叫聲悲慘。

  二是井水持續異常。這個異常主要出現在營口、海城一帶,有的井出現干涸斷流,有的井則是挾氣噴出,仿佛噴泉一樣。

  由于海城地區井水的異常狀況,專家們的目光終于開始集中于營口、海城一帶。

  這個時候大家都知道地震要來了,但沒人知道是明后天來,還是幾個月后才來?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距離大地震來臨的時間點越來越接近,這時又有新的情況出現!

  從2月1日開始,營口、海城一帶開始出現頻次極為密集的小地震。

  2月1號僅出現了1次,到了2號小地震發生次數則猛然上升到了7次,到了3號,一天之內竟然出現了數百次小震,其中僅3號18點到4號13點,小震次數就高達466次之多。

  俗話說“小震鬧,大震到”,此時專家們終于可以確定,即將到來的大地震震中,就在營口!

  1975年2月4日凌晨1點,遼寧省地震辦業務(專家)組組長朱鳳鳴驅車直闖省委大院,至上午7時左右,業務組已正式向遼寧省委匯報完了震情預報情況。

  隨后遼寧省委關于震情的緊急通報立即下達至營口、海城等多地政府。

  上午8點15分,營口縣委縣政府緊急召開擴大會議,全面部署抗震事宜,會議決定:從現在起城鄉停止一切非必要會議、立刻停止一切營業、立刻停止一切生產。立刻通知各公社,黨員包戶,民兵包人,城鄉要有民兵值班,把群眾動員到安全地區。

  命令下達,各級政府立刻全力運轉開來,警報拉響,停工停產、疏散群眾。

  地震局則在預測的震中石棚峪搭建地震臺,管理著一臺在后世看來落后無比的熏煙式64型地震儀,這個功勛地震臺在震后國家地震局表彰的六個有功單位中名列榜首。

  到了晚上七點半,遼南大地上,超過百萬計的人都站在隆冬時節的冰天雪地里,等待最長的人已經等了有七八個小時之久。

  就在氣溫越來越低,小孩子哭鬧不止,有些人忍不住想要回家的時候,1975年2月4日19點36分,這里的每一個人都見到了畢生難忘的景象,

  先是突然一陣由遠及近、由下而上的“隆隆”聲呼嘯而來,仿佛來自十八層地獄的聲音,使得許多人不由自主捂緊耳朵,

  震波未到,地聲先至!

  緊接著站在空曠處的人們第一次看到了他們一輩子都無法想象的奇像。

  只見沉穩平坦的大地突然像大海一樣掀起陣陣波浪,建在大地上的屋舍就像是驚濤駭浪中的小船一樣,在浪尖起起伏伏,至于那些稍高一點的樓房,更是被前后左右甩來甩去。

  這,就是7級以上大地震的威力。

  原本可能會有十幾萬人傷亡的地震,在地震局專家的努力下,規避了絕大部分的生命財產損失。

  只有極少數既不信專家政府、也不信電影的人,堅持要回家去睡覺,被埋在廢墟之中。

  聽完地震局領導的講解,同時翻閱了資料概況,陳建國沉吟兩秒,說道,“這部電影的名字,就叫《生死時速》,怎么樣?”

  地震局領導緩緩點頭,“與死神賽跑、搶救生命,這個名字可以。”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