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從1955年開始的日常生活 > 第127章 怎么辦?
  歷時3天,陳建國同學的第一篇原創文學作品終于成稿。

  稿件去向無需選擇,地委日報便是最佳去處。

  沒別的,正好這天地委日報的記者過來采訪一個小學生設計了踏板打谷機的先進事跡,在縣政府干部的帶領下,直接找到了家里,

  陳建國懶得跟他編瞎話,直接把自己寫的稿件拍給他,

  這年頭可供投稿的報社、雜志社不多,除了光明報、軍報、工人報、大公報、青年報、少年報等少數耳熟能詳的大報社,以及諸如連環畫報、科學畫報這類專門性的報刊雜志,就是各個地方的日報,

  別的地區性報刊、雜志基本上很難接觸到,能接觸到的也只有這些大報或本地的日報,

  所以他要投稿,除了那幾個大報社、雜志社,就只有本地的日報可供選擇,

  但大報社和雜志社也是會挑稿件的,數來數去,他的這篇文章還是最適合在本地的日報上發表。

  那位記者看完稿件,認為關于踏板打谷機的來龍去脈里面都有詳細敘述,寫得也很生動,覺得符合發表條件,便直接帶回去交給主編審核,

  沒過兩天,陳建國就收到了人生的第一筆稿費,

  共計8元!

  一張小白紙印制的“匯費單”,匯款金額8元,手續費就要0.2元。

  兩千多字的文章,才換來8塊錢,

  而且錢還不屬于他。

  大爺爺拿著匯費單到郵局取了錢,回來的路上順手買個相框,

  到了家里,滿臉嚴肅地將八張1元的鈔票和折疊好的報紙一起裝進相框,又親手釘了一顆釘子,將相框掛在墻上。

  如此,陳建國人生的第一筆稿費,就只能看不能摸,更不能花了!

  晚上吃飯的時候,大爺爺和爺爺兩人談笑風生,

  哎呀,陳家祖墳冒青煙了啊,八輩兒貧農終于出了個書生,9歲寫文章就能刊登到地委日報上面,

  平日里他們只在地委日報看別人寫的文章,幾時想到過會在上面看到自家孫子的筆墨?!

  造化啊!

  造孽啊!

  陳建國有氣無力地抱著飯碗吃飯,心里就在滴血,

  如果不是發表到地委日報,還讓人將稿費寄到家里,自己的私房錢應該就能突破三十大關了吧!

  又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年紀太小,不太適合寫諸如小說、散文、詩歌這些需要積累和閱歷的東西,也不至于只能寫這種應景的時文,最后只能往日報投稿。

  失誤,大失誤,

  必須引以為鑒!

  不行,需要改變策略,第一要寫更賺錢的文章,小說最合適,字數多也方便灌水,要是受歡迎還能再多一筆“印數稿費”,

  第二聯系地址必須得更換,萬萬不能寫家里!

  可是不寫家里,又能寫哪里呢?

  就在陳建國心里默默流淚的時候,忽然聽見大爺爺說道,

  “這段時間,縣里的各個公社都建起了公共食堂,大家的反響還是挺熱烈的,

  縣里就在討論,既然公社能建食堂,那城鎮是不是也可以建?

  就以街道或單位為主體,分別建不同的食堂,大家都到食堂去吃飯,這樣就可以解放更多的勞動力,加入到國家的生產建設中來。”

  聽到這話,奶奶忍不住抬起頭,怔怔地說道,“吃食堂我倒是沒意見,還省了做飯的功夫,就是讓我去搞生產的話,難道我去棉紡廠上班?”

  奶奶以前也在棉紡廠工作過,但不算正式職工,只是職工家屬幫忙的性質,后來棉紡廠走上正軌之后,她就再也沒有正兒八經地上過班,

  聽大爺爺那意思,似乎連她也要發光發熱?

  大爺爺放下筷子,笑著便準備說話,

  這時陳建國突然抬起頭,目不轉睛地看著他,說道,“大爺爺,我有個問題。”

  大爺爺愣了愣,轉頭看向他,笑道,“什么問題呀?”

  陳建國咽下嘴里的飯,一本正經地說道,“就是那個公共食堂,前些天我們在梅林大隊的時候,我就看他們吃飯每個人都吃好多,……”

  話還沒說完,大爺爺就昂起頭笑道,“你這孩子盡說傻話,敞開了肚皮吃能不吃多嗎,能吃是福,那是好事啊。”

  陳建國眨了眨眼,“可是,我看他們食堂里面每天的飯都沒有吃完,剩下的都倒掉喂豬了。”

  “這個,”

  大爺爺眨眨眼,笑道,“喂豬了也不算浪費糧食,等豬長大還可以吃肉嘛,你不就最愛吃肉嗎。”

  陳建國又說道,“還有上次在盧家灣,我聽梅映雪說過,他們大隊食堂吃飯也是這樣,敞開了吃,每天都有剩的,也倒掉喂豬了。”

  聽到這里,大爺爺不禁眉頭微皺,身體微微側過來,看著他輕聲問道,“小國,你是想說什么?”

  陳建國放下碗筷,伸出兩個巴掌,掰起了手指,“我給他們算過一筆賬,他們一個大人一餐能吃半斤米,小孩也能吃三兩,一日三餐一天一個人平均最少也要一斤多的米,

  稻田的產出是一畝地兩百斤到四百斤,這幾年收成好,都在三、四百斤的樣子,這樣一畝地剛好夠一個人一年的口糧,

  可能還稍微差了一點點,

  我看過報紙,去年全國的耕地數量是億畝,然后人口超過6億,大概在6億到7億之間,54年以后也沒具體統計過,那就按6億5千萬計算,人均耕地面積只有2.5畝左右,

  看上去產出的糧食比口糧多,

  但是,每年人口數量都在增加,這些耕地還要供養一億兩千萬的城鎮人口,還要用糧食和油還蘇聯借的錢,”

  陳建國看著臉色不覺沉下來的大爺爺,輕聲問道,“要是哪一年遭了災荒,糧食減產了,怎么辦?”

  一句話,問得整個屋子都安靜下來。

  大爺爺茫然地眨了眨眼,昂起頭看著屋頂,似乎在復盤大孫子的話,

  爺爺看了看大爺爺,再看向陳建國,突然咧嘴笑道,“小國,雖然你寫了一篇文章,但種地的事你就不懂了,咱們現在是在搞大生產,人定勝天,這糧食啊,也肯定會越來越多。”

  陳建國轉頭看向他,故作疑惑地問道,“如果人定勝天的話,要是那天我沒有發現管涌,盧家灣是不是也不會被淹呢?”

  爺爺臉色一僵,頓時說不出話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