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北雄 > 428.第428章 大軍
    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并代騎兵,唐軍從上至下,再無其他想法,只一心守城而已。

    張倫和姜寶誼輪番來北城城墻上,看了看遠方那連綿不絕的騎兵軍陣,于是姜寶誼也沒了什么立功的心思,只在心里祈禱著援兵能快點到來。

    而張倫扶著城墻,心里的滋味兒復雜莫名。

    說起來,他祖籍也在代州。

    當日突厥人南下,雁門各地一地狼藉的情形還歷歷在目,如今……也不過三四栽間,起于馬邑的李定安,就已恢復了代州盛時軍容?

    有這許多精兵強將,能與突厥人爭鋒也就不算是傳聞了吧?

    而今李定安揮兵南下來攻介州,也乃意料中事,有這許多兵馬若還困于并代兩州貧瘠之地,那其人也就不足為懼了。

    當然,到了這會兒,他覺著這場戰事還不好說。

    突厥人就在李定安身后,若趁其南下之機而攻代州,他們必然也會順勢擊之,戰局立馬就能扭轉過來。

    即便突厥人不來,這樣的騎兵軍伍野戰自然得力,可攻城嘛……

    唐軍只需節節抗之,在險要之處設伏圍堵,再多的騎兵也無用武之地。

    不管城內唐軍上下怎么想,這一晚并代大軍在十里之外扎營,拉開了一段老長的距離,相互遙望之間,唐軍更無一點出城的想法了。

    十里不算遠,可對于步兵而言,卻是一段不算近的路程了。

    騎兵在這個距離上,輕輕松松就能堵住你的退路,并將你圍殺在曠野之間。

    也就是說,距離一旦拉開,騎兵對于多為步軍的唐軍來說,威懾力不降反升。

    甚至于對面騎兵的動向,都很難掌握了。

    這一晚,大軍草草扎下營盤,李破順便將羅士信和王智辯叫過來,訓斥了一通。

    兩人作為前鋒主將,輕敵之意顯露無余,讓素來謹慎,不愿在戰爭中失去半分主動權,也不會給敵軍一點可乘之機的李破,惱怒非常。

    和當年似的,拍著羅士信的腦袋就罵上了。

    以兇猛狂暴而著于軍中的羅士信,在這位大哥面前像一只綿羊一般躲也不敢躲上一下,大腦袋越垂越低,好像要從粗壯的脖子上掉下來一樣。

    小半個時辰之后,兩位前鋒主將灰溜溜的出了中軍大帳,王智辯小心的回頭望上一眼,心有余悸,心里還念叨一句,好在沒將他們兩個前鋒給換了,不然的話,丟人不說,想要借此戰開府建牙的野心豈不也就成了泡影?

    他當年差不多就是雁門郡尉,只是被太原留守李淵那廝壓住,缺個實封而已,如今的他卻成了樓煩郡尉,可謂是越混越回去了。

    可現在看來,郡尉再進一步,也就是開府了。

    當然,在并代兩州這個“小”地方,和隋時通常意義上的開府截然不同,開府就意味著位于眾將之上,手握軍權。

    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開的就是大軍府,并非平常賞功說的開府建牙。

    自尉遲恭,步群開府之后,軍中將領們都不錯眼的盯著呢,軍府肯定不止兩座,就看誰有那個本事繼之以后了。

    而這一步拉開,也許就是一輩子的距離,一輩子的功業,作為種子選手之一的王智辯,怎么可能不爭上一爭?

    他資歷上完全沒問題,才干上也不讓于人,唯一有些欠缺的可能就是投效的晚了些,不如那些云內出來的人跟總管親近。

    像尉遲恭和步群,當年皆屬籍籍無名之輩,如今就都領先了他一步。

    沒什么好說的,回去營中的一路上,王智辯都在試圖勸說羅士信之后找個機會,代他在總管面前說說好話。

    羅士信從來沒那么多的想法,被他說的煩了,當即瞪起老大的眼珠子,“老王,你也別嘮叨了,俺家哥哥真的發火兒的時候從來都是笑著的,這次你看他笑沒笑?”

    “咱們也就是犯了點小錯,擔個什么心?過后斬下幾個腦袋送過來,比什么話都管用,老王,今晚咱們得用點心,趕緊安頓下來,不然……哥哥說不定又要叫咱們過來了。”

    別說,遠近親疏就是不一樣,像羅士信對李破的心性就把握的比較到位,王智辯卻只能在旁邊聽著。

    第二天一早,大軍就在唐軍眼皮子底下分兵了。

    一隊隊的騎兵繞城而過,向西南的雀鼠谷方向挺進。

    李破沒想著圍城打援,他現在只想先拿下介休和雀鼠谷再說。

    這是晉北通往晉南的通道,算不得什么要隘,可先掌握在自家手里,他心里會踏實許多。

    唐軍眼睜睜的看著,都明白敵軍怕是 軍怕是派兵去雀鼠谷駐守了,援兵……還能到嗎?

    唐軍的士氣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漸漸消磨,已經立成大寨的敵軍并沒有半點攻城之意,連試探的意思都沒有。

    “安靜”,前所未有的安靜。

    并不是說沒有聲音,而是殘酷的戰爭遲遲未曾來臨。

    這讓唐軍將領們既有些欣慰,又有些失望。

    欣慰的是不用面對這些并代兩州邊地的彪悍士卒了,自家的傷亡也能小一些,失望的則是,不能在城池之下,消耗這些騎兵的兵力,為之后兩軍征殺創造勝利的機會。

    唐軍開始節省糧草了,李仲文覺得,敵軍圍城不攻,也許是想等待城中糧盡?

    三萬唐軍在這里駐扎了半年了,糧草還真就不多,圍上個半載,唐軍就得都餓死在介休城中。

    姜寶誼和他想的大致差不多。

    而張倫卻在唱反調,三萬騎軍……應該是傾巢而來了,圍上半載?見鬼了,你道敵軍不需糧草,只吃泥土嗎?

    爭論了些時候,三個大軍統領,大致上又算是不歡而散,之后三人各守城墻,再沒有一起商議過軍情。

    實際上,久經戰陣的張倫,在大軍征戰的經驗上,確實非是其他兩人可比。

    在并代兩州騎軍到達后的第四天,步軍終于趕到了介休城下。

    六萬大軍,加上押送的糧草,馱車,浩浩蕩蕩而來。

    又在城墻上遠觀的李仲文,這下腿都有點軟了。

    這已經不是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了,而是他根本沒去想,并代兩州能夠拼湊出這樣一支大軍出來。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敵軍對你知之甚詳,你卻對敵軍一無所知的時候,戰爭會很明確的告訴你,你犯下的錯誤到底有多嚴重。

    無疑,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用兩三年的時間,像辛勤的蜜蜂一樣,不停歇的進行各種積蓄的李破,終于張牙舞爪的走出了晉陽。

    將震驚和恐懼帶給了他的敵人。

    這一次與其說是與敵相戰,倒不如說是練兵,以三萬唐軍為攻擊目標的大練兵,切斷其后援,孤立其城池,他要讓步軍在這場戰事當中得到經驗,甚或是教訓。

    就像如今所向披靡的代州騎兵,在歷次戰事當中磨礪了刀鋒一樣,他要將步軍放在介休唐軍這塊砧板上,磨上一磨。

    再多的演練,也不如一場真正的攻城戰來的結實恰當,所有的強軍都是從戰爭的硝煙中走出來的,之前如此,之后也是如此。

    這一次,沒再跟唐軍客氣,步軍陸續穿過騎軍大營,進抵介休城下。

    幾乎是一整天,介休城下都是沸反盈天,邊地強壯粗糙的步卒們,扛著早已準備好的木料,在城下筑營。

    規規矩矩的大營在唐軍眼前漸漸成型,高高的寨墻幾乎能和介休城頭遙遙相對,拒馬,壕溝一樣不少。

    步卒揮汗如雨,在兩翼騎兵的保護之下,肆無忌憚的在介休城下忙活了一天。

    到了晚間,介休城北邊和東邊的曠野之上,點點篝火燃起,好像比天上的繁星還要多,一直蔓延到遠方。

    介休城內的唐軍徹底安靜了下來,士氣同樣跌到了谷底。

    所有人都明白,他們被圍在了介休城中,介休已呈孤城之勢,他們的背后,從介山一直到太岳山沿麓,再到雀鼠谷,都已是并代騎兵的天下。

    這要是晉陽堅城,三萬唐軍足以讓十數萬乃至二十萬敵軍裹足不前。

    可這是介休小城,龜縮在方寸之地的唐軍,人數再多一倍,也無法改變城池太小,城墻不高,城門不夠堅固等等的不利之處。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勇氣正在唐軍軍卒們心中流逝。

    先聲奪人的并代大軍,其實還未曾攻城就已占據了先機。

    這個時候,張倫的建議再次浮現在了李仲文的腦海當中,是啊,要是先撤向雀鼠谷該有多好?

    可這世上沒有后悔藥可吃,尤其是戰爭當中,付出的代價會加倍的沉重。

    李仲文越是后悔,他越不愿見到張倫,只是跟姜寶誼商量了一下,讓姜寶誼率兵死守東城城墻,之后只是派人傳令給張倫,令其在南面城墻駐守,無故不得擅離。

    而在城下,并代大軍的中軍大帳已經悄然前移到了步軍軍中。

    李破在晚間傳令各部軍將到中軍議事,戰爭的號角終于清晰的奏響了起來。

    (月票月票,呀,阿草算了算,這個月竟然還有望能爭一下分類榜單,那必須求月票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