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網 > 霸王! > 第五十九章江東二張
  孫策大軍打下曲阿,絕對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

  這標志著孫策已經擊敗了揚州牧劉繇,江東之地最大的勢力由揚州牧變成了孫策。

  而孫策占據了這座揚州治所,則視野立即從一城一池的爭奪中,轉向了整個江東的部署、爭奪。

  首先要安排的便是丹陽郡,孫策不僅僅要將自己的部曲、物資從丹陽轉到吳郡,同樣也要穩固丹陽的局勢。

  在攻克曲阿的當日,孫策便派出了信使一路加急前往宛陵城告捷于丹陽太守,以安慰其心,讓老丈人知曉,他的傾力支持已然功成。同時這個消息也將震懾丹陽境內任何不軌之徒。

  周尚畢竟已經資助給孫策數千丹陽精兵,他這位丹陽太守手中的部隊已經十分孱弱,震懾力大幅下降,豪強、山越都蠢蠢欲動。

  豪強由于能夠生產尚且安分,但山越完全是畏威而不懷德。如今郡府孱弱,他們有機會必然想要劫掠一回。

  于是在丹陽太守回信之后,孫策便在營中召見了他最好的小伙伴周瑜。

  這幾天孫策大軍都在整頓收攏曲阿、丹徒附近的潰兵,聚集了降卒近兩萬人,周瑜也是忙的不可開交。

  孫策親衛去請他的時候,他還在營中挑選精銳,訓練士卒。

  見到孫策,他好奇的問道:“伯符不厲兵秣馬,盡快收這兩萬降卒之心,然后繼續東征,怎么會有閑暇在這里等我?”

  孫策將老丈人的書信推到了周瑜面前,說道:“如今亂世,烽煙四起,不安寧的又何止曲阿這兩萬降卒啊?丹陽來信,南方諸縣,地險山阻,山越群聚,如今有連結之勢,恐有逆叛之危。”

  孫策算是開始體會東吳政權的處處掣肘了。前方大軍剛出動,后面山越就可能發起叛亂。

  東吳無數名將幾十年如一日的掃清山越,才勉強將這個異族給連根拔起。如今孫策剛進江東,想要威懾整個異族,還差十萬八千里呢。

  尤其孫策如今不在丹陽境內,老丈人周尚又并非知兵之人。丹陽精銳都資助給了孫策,剩下的實力自然無法震服所有蠢蠢欲動的山越。可只要有一支山越成功洗劫了郡縣,剩下的山越見到郡兵軟弱,會立即挈黨連群而來。

  一旦有數萬山越橫行于郡縣之中,叛匿于險阻之間,即便數千大軍用一兩年時間也未必能平定。

  周瑜英氣的眉頭也微蹙起來,快速掃過書信之后,認真的說道:“我叔父所言亦頗為在理,伯符你有雄踞江東之念,便不能再只著眼于曲阿一縣,必須著眼州郡大局,震懾丹陽山越,預防叛亂蜂起。”

  這還真是考驗孫策這個剛剛崛起的微末政權啊。

  他才剛剛占據曲阿這座州治,掌握的城池不過曲阿、丹徒兩處,就要考慮整個揚州的穩定了。

  丹陽郡是孫策必須要安穩住的,否則一旦數萬山越發起叛亂,經年累月都難以平定。必須要派一位大將過去坐鎮丹陽,及時將可能出現的叛亂苗頭撲滅。

  思來想去許久,最適合的大將還是周瑜。

  派其他大將過去,統領丹陽郡兵?那顯得好像要架空周尚似的。丹陽郡府很難不胡思亂想。他們都已經給孫策提供了這么大的支持,結果孫策現在好似要奪取丹陽。

  畢竟孫策麾下本來就有一位丹陽太守吳景、一位丹陽都尉孫賁。

  只有周瑜本就是周尚從子,又才能卓著,可以震服一郡,最適合這個重任。

  所以孫策開口說道:“我以如今的部隊攻取吳郡、會稽,平定山越,已然足夠。需公瑾你坐鎮丹陽。”

  周瑜乃天下之奇才,當然理解孫策難處,微微頷首,說道:“此事的確非我莫屬。以伯符驍雄,賓禮名賢,交御豪俊,收兵吳會,年內可定。待功成業立,我們再把酒言歡。”

  “哈哈,好!”雖然知道這一別,或許一兩年就見不到了,但孫策依舊豪情萬丈。

  用一兩年的時間,換取周郎歸心,孫策是等得起的。畢竟這一兩年內,沒有什么緊迫戰事。

  現在的情況下,周瑜算是客將,率軍助孫策作戰。他屬于丹陽太守部將,跟孫策協力攻打劉繇。有點類似陳平助劉邦討秦,趙云助劉備救援徐州。都是因為意氣相投。

  只有等孫策勢力徹底成型,有了爭霸天下之勢,周瑜再非袁術部將,前來投奔他,那雙方才算是君臣關系。

  而且孫策期待這位東吳大都督去結交豪杰,不然他又怎么結識魯肅呢?

  送別周瑜,孫策沒有臨歧傷感,而是贈給他一首名篇:“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杖劍對尊酒,恥為游子顏。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這首詩完美符合當下二人的形勢,杖劍對酒,慷慨高歌。

  周瑜聽完,亦感覺心胸開闊,灑脫大笑,說道:“好!伯符果然才略絕異,此詩有剛毅之度,豪情之志,光彩照人。大丈夫當如是,為建功立業,杖劍壯別!”

  有此豪情壯志,周瑜當日便將部下六千之眾交割給了徐琨,自己則帶著兩名隨從策馬返回了丹陽。

  但可能真的是有運勢這種東西,周瑜離去,孫策次日便收獲兩名賢才!

  而這兩名賢才,正是孫策第二次寫信招來的知交故舊。張纮和張昭。也就是演義中并稱的江東二張。

  但其實兩人都不是江東人,一個是徐州彭城人、一個是徐州廣陵人。俱以才名知于州郡。尤其張昭,曾經被徐州舉為茂才。但張昭看不起陶謙,所以不應,被陶謙憤而拘押。靠著廣陵太守趙昱營救,方以得免,避難廣陵。但后來徐州大亂,徐方士民多避難揚土,張昭于是南渡江東。

  吳郡丹徒縣跟廣陵郡郡治廣陵只有一江之隔,兩縣百姓甚至能隔江對望。曲阿又與丹徒疆域相連,所以大量徐州士人避難在此。

  張昭和張纮亦是對孫策軍紀嚴明,恩德在民,保全曲阿的做法非常贊賞,所以愿意接受孫策之請,助其平定江東。

  這一點尤其打動張纮,他可是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略總設計師。孫策如今的平吳方案,便是按照他當初的規劃施行的。

  對這兩位徐方名士,孫策非常敬重,親自出營三里將他們迎入營中。

  這可是江東最重要的兩位謀士了。

  張昭地位更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每一位霸主都有一位地位尊崇的謀士,齊桓公的謀士是管仲,項羽的謀士是范增。

  而張昭就是孫策的管仲、范增。

  歷史上,張昭南渡之后,孫策對其極其禮遇重視,曾經升堂拜母。文武之事,一以委之。

  江東幾乎所有重要的事務都由張昭經手,穩定江東張昭可謂居功至偉。因此張昭的名望甚至逐漸超過了孫策,極受北方士人敬重,每得北方士大夫書疏,皆專歸美于他。

  張昭欲隱而不宣又害怕孫策懷疑他有私心,欲宣之于眾又恐怕不合適,于是進退不安。

  如果是普通諸侯,甚至是普通后世穿越者,這時候也該嫉恨了。

  但孫策聽聞此事,非但沒有介意,反而歡聲大笑,說:“當年管仲為齊國國相,齊桓公開口仲父、閉口仲父,耽誤他成為霸主,為天下所尊崇了嗎?如今子布賢明,我能用之,難道這江東功名不在我嗎?”

  所以張昭極為親愛孫策,可謂是君臣相知的典范。

  在孫策去世時,張昭更成為孫策唯一的托孤重臣。“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那是演義虛構的。周瑜從來沒擔任過托孤重臣。

  而孫策更是對張昭說出了跟劉備一樣的話:“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假如戰事不順利,從江東西歸朝廷,也不用憂慮。(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所以赤壁之戰,張昭才會主張投降。

  可以說張昭就是東吳執掌政事的重臣,堪比魏之荀彧,蜀之諸葛亮。

  孫策跟劉備相比,最大的優勢是什么?不是他出身高貴。孫策起兵也就寥寥千人,孫策有周尚資助,劉備同樣有公孫瓚和陶謙相助。

  到現在為止,劉備手握徐州一州,孫策手下只有兩個縣。劉備大軍十萬,能與袁術爭鋒于淮南。孫策只有一萬,跟遣散了新兵的曹操此時是一對難兄難弟。

  但曹操和孫策都能脫穎而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倆聽勸啊。謀士說什么,他倆聽什么。

  荀彧讓曹操安心跟呂布交戰,別去徐州。曹操就帶著寥寥萬余人死磕呂布,一直將他趕出兗州,才環顧其他勢力。讓他守官渡,他就死守官渡,咬牙堅持。

  張纮讓孫策恩德在民,孫策就嚴肅軍紀,敢取百姓一錢者必斬。

  反倒是劉備,陳群勸他別去徐州,他非要去。龐統勸他取益州,他猶猶豫豫。諸葛亮勸他別東征,他非要打夷陵之戰。這三次,就足夠將他的大部分實力消耗殆盡了。

  講道理劉備手下陳群、龐統、諸葛亮這三位謀士可完全不弱于曹操的荀彧、賈詡,孫策的張昭、張纮。

  能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是一位諸侯必備的素質。

  孫策把兩位謀士請到帥帳,賓主入座之后,稍作寒暄便開口請教道:“兩位皆是高名播越的智士,才可治世,我欲平定江東,結束戰亂,不知二位有何教我?”

  張纮最先開口,他跟孫策都已經不僅僅是升堂拜母的交情了。當初孫策去壽春第一次找袁術要兵,是把老母弱弟委托給了張纮照顧。二人志向相投,義氣相和,是這個時代性命相托的君子之交。

  最可笑的是,歷史上呂布奪取了徐州后,居然圖謀張纮,舉薦張纮為茂才,想讓張纮放棄孫策,從江東返回徐州故土去輔佐他。張纮極其厭惡呂布,恥為之下,根本不予理會。

  以他跟孫策的交情,自然是全力輔助孫策,說道:“將軍揚威干才,奮寡擊眾,猛將之烈,威震吳郡。自劉振武棄軍遁逃,諸城邑長吏,皆捐城郭奔走,竄伏山草。如今正是人心惶惶之時,士民不知變故,皆失魂落魄。”

  分析完形勢,張纮說道:“當此之時,我以為大軍不宜再進行征伐,宜發布檄文,以安人心。”

  “大軍不再征伐,傳檄郡縣?”孫策對傳檄而定這個詞還是聽說過的,只是凝眉問道:“那檄文內容為何?”

  張昭此時開口,問道:“將軍以為現在最驚懼的是何人?”

  “江東豪強?”孫策思考了一下。他印象中,江東世族、豪強非常激烈的抵抗孫家入主江東。這里面吳郡還稍微好一些,因為孫家在吳郡頗有人望,吳郡人都能算是孫家鄉黨,所以抵抗和支持孫家的人勉強能各占一半。

  但會稽郡就抵抗非常激烈了,有的家族甚至抵抗到全家血脈全部戰死。所以陳琳寫檄文討伐江東時,特意提及了會稽周、盛兩族,被屠戮一空,以指責孫氏殘暴。后世人對孫策攻打江東殺伐甚重的印象就出自這里。

  但張昭嚴肅的搖了搖頭,說道:“豪強遠在鄉里,聚眾千人,據守塢堡,與將軍幾無交集,此時是焦慮,而非驚懼。真正擔憂將軍屠戮的是劉振武及笮融等人鄉黨。他們引軍與將軍對抗,得罪將軍深矣,皆心懷驚懼,竄伏山野,擔憂將軍清算其罪。”

  “設將軍能發布恩令,連此輩都能寬恕,豪強又有何可擔憂?”

  張纮亦點頭,說道:“將軍可發布檄文,劉振武、笮融鄉黨部曲來降者一無所問。愿從軍的,一身從軍,復除門戶。不愿從軍的,亦不勉強,予以安置,授其吳郡田籍。”

  “若如此,必然從者云集,旬日之間可得上萬大軍,威震江東,形勢轉盛。”

  一身從軍,復除門戶。也就是一人參軍,免除全家的戶賦。戶賦是人頭稅,一家五口,哪怕是襁褓中的嬰兒,只要超過六個月就要交口賦,然后從成年一直到死都要交算賦。

  這是穩定人心最好,也是最快的辦法。甚至很多普通百姓,哪怕不是劉繇部下,也會主動跑過來應募。

  孫策立即點頭,撫掌說道:“漢之弊端便在于賦稅沉重,我反其道而行之,必能收江東人心。”

  而這只是孫策收攏江東人心的第一步。

  關于免稅,孫策從來不覺得是個治世良策。尤其是只給某一個特權階層免稅的時候,會對整個國家治理造成非常嚴重的破壞。

  但也正因此,免稅必然是拉攏人心的最佳手段。

  孫策嘴角含笑,這可是個雙贏的政策。

  所謂雙贏,就是自己贏兩次!

  這么好的拉攏人心手段,自己怎么可能只用一次?

  所以孫策笑著對張纮說道:“如此我便將此事全權托付給張公了。務必將此事廣宣于州郡,不惟只于劉牧鄉黨部曲,更要宣之于豪強、世家,甚至每個百姓。”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